我们今天来讲优秀小学生必须具备的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
一、刚上一年级的小学生为6岁,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后期(2—7岁),认知发展仍然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年龄特点及幼儿园生活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还支配着学生的生活。具体表现在:
1.他们对于老师和父母的依恋非常的强,对于小学学习的概念十分模糊。
2.并不能认识到小学生的学习或者工作是他们应负的责任。很多学生认为这不过是父母给他换了另一所幼儿园,因此会把在幼儿园的处事方式,在小学进行照搬。
3.一年级学生并没有强烈的把某件事情做好的意识,也不会做事,急需“演示教学”,多进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对一年级学生来讲,做事情的“做”本身,似乎比做的效果和结果更重要。例如,你会发现如果你让一个学生扫地的话,他会一直扫来扫去,但是,扫了半天什么也没扫,他还一直在你的面前晃来晃去,目的不过是求表扬。但这不能一味去怪孩子,这是年龄和认知使然。
4.没有上课认真听讲的责任意识。小学生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会不停的剪纸、画画,在上课期间也不例外。对于教师来说,您要明白:民的的指令,孩子不是不执行,而是根本就没听见。
5.没有团结协作,维护集体的责任意识。小学生更多的爱表现自己,对于集体合作要做的事情,并没有太大兴趣。具体表现在,齐读书的时候非常不整齐,总喜欢将自己的声音,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寻求注意等等。
应对策略:
1.俯下身子,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用讲故事的办法给孩子讲道理。我们应该用合适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好好学习,是他的责任所在。他们现在是一个小小幼苗,父母是参天大树,父母现在保护他们是他们的责任,那么孩子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增强本领,在自己长大之后呢,负起保护父母的责任。而学习是增强自己能力的最重要方式,只有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可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去保护爸爸和妈妈。
本项设计意图在于驱逐学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把他们的心中,除了自我,再植入爸爸和妈妈。这是因为从爸爸妈妈入手,更容易引起他们爱的共鸣,激发他们负责任的勇气和意识。
2.尽快为班级体配好班委,分成小组进行管理,并对班级事务进行细致分工,将所有的学生都卷入班集体的工作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里体中有价值,进而得到尊重。教师应该为学生们委任合适的组长、班长、纪律班长等。通过多表扬的方式为班委会成员树立威信,并适当放权,由班长、组长来统领本班、本组事务。当然教师要做好班委的培训,将一些可能不好的事情如班委会成员以权谋私、处理事情情大于理等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之中。
这些明显带有“责任”要求的班级职务,会尽快激发学生把事情做好的责任意识,因为这些职务本身就自带育人功能,很容易激发小学生的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做好的愿望。
3.课堂纪律规范要严格,以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责任意思。在严格管理之前,我们要给学生们讲清楚游戏规则:上课桌子上应该放什么,不能放什么、鼓励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如禁止上课画画、做手工、玩玩具等,如果违反会有直接后果:被老师直接没收、撕掉等等。上课规则制定之后,就要严格执行,要完全公平,对待每个学生都一样。就这样好学生才不会翘尾巴,有待改进的学生才会有所警示。
原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好好听课是学生的责任,作为老师,还必须用“严格的爱”去帮助他们认识到此项责任,学会正确履行这项义务。
4.我们现在采用的还是班级授课制,因此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在我家,集体在学生生活中乃至未来的社会人生活中都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集体大于个人。所以如果对于像齐读、小组值日、小组开火车读等需要小学生集体合作好好完成的项目,我们要告知孩子们:快的要等慢一些的,慢一些的要稍微快些,跟上大家的节奏。要鼓励慢的跟上快的,也要批评那些喜欢指责别人的“快”同学,让他们认识到,帮助别人,也是自己的一项责任,这是为集体所必须做的贡献。
原理:此项策略设置,其目的在于帮助小学生们树立保护集体的责任意识,让他们逐步建立起,帮助别人的责任意识,学会集体学习、生活。同时让他们树立观念:不能够随意指责别人,尤其是同处一个集体,而集体因为某个学生没做好而荣誉受损的时候的时候,这个时候所谓的“肇事者”更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指责。
总结
生而为人,责任意识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责任意识并不会凭空而来,自然形成。因此,责任意识的建立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这种意识的培养,小到关系个人家庭幸福,大到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是极有价值的。各位新教师和家长朋友们不妨试一试。
好的,就这样结束吧!谢谢你们大早上听我唠叨这么多哦!也欢迎你将你的思考在评论区和我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