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001篇:物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序言

今年春节,给自己定了一个“100天计划”,就是每天写一篇,100天写100篇文章。当时给自己定这个目标的时候,担心自己不能完成,记得写第一篇,题目是《启航2025,:100天计划,成为自己、成为系统、成为习惯》,最终的目的,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套操作系统,并把写作养成自己的习惯。

当目标完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真的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每天要写东西的习惯,一天不写点东西,感觉浑身难受。

因为要写东西,所以逼着自己每天一定要有输入,这100天已看了有82本书。

这100篇写完,然后呢?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想了想,结合自己手头的事,定下一个100篇计划,准备写《物业100篇》,其实,通过这段时间搭建关于物业方面的知识库,文字量已经比较可以的了,想通过每天写一篇,系统性梳理物业行业从政策、体系、制度、标准、流程、质量、数字化等等方面,把自己的理解梳理出来,至于写完了以后,能干什么,先不去管结果,去写,去做就是了。

算了一下时间,从春节到6月底,写完了100篇属于自己的文章,也算是自己和自己完整的对话,想一想,写东西真的很解压,当时想过,是不是可以出书,算算字数够,但暂没有必要。

那从7月开始,差不多到9月底,刚好100天,这100天就结合自己具体的事情,写《物业100篇》,这个计划之前是没有,只不过,一是从现在知识库来看完全能实现,自己也很有信心,二是,做任何事情要知行合一,干中学,学中干,不能学和干分离,学是为了更好的干,干是验证学的东西,对不对,好不好用,然后螺旋式不断上升进步。

到了9月底,也就是三季度,如果物业《物业100篇》写完,准备再结合自己手头工作,再写一个100篇。想想这样挺好,每三个季度100篇,这样逼着自己不断深入思考,不仅能把手头的事干得更好,我无比坚信,在此过程中,会有意外的惊喜等着我。

别想,想都是问题,都是焦虑;行动,是对抗焦虑最好的解药。好了,那就开始《物业100篇》的第一篇《物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浅析》。


当前,物业服务行业正站在“十五五”规划的起跑线上。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物业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不仅来自于物业企业内部,更来自外部的复杂环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对手等因素

今天我就结合着宏观环境,来简单探讨一下物业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仅自己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当前,物业行业正处于历史性拐点中,随着城镇化进程进入精细化阶段,物业管理已从房地产附属产业升级为城市治理的关键载体。当潮水退去时,方知谁在裸泳。未来五年,物业企业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构建新发展范式。

1、住宅物业:从粗放红利到精细治理的涅槃

存量时代的到来,宣告了行业游戏规则的彻底颠覆。

房地产增量市场萎缩使物业企业失去“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先天优势

高毛利时代的退潮,暴露了行业长期积弊。这些积弊主要包括:依赖开发商输血的项目拓展模式、城市层面粗放型财务核算、忽视业主诉求的封闭决策机制。这些传统生存法则必将被时代抛弃。

业主权利意识的觉醒正转化为治理结构的重构力量。这种觉醒不仅是法律意识的提升,更是基层民主实践的深化

当业主通过维权行动实现“从个体诉求到集体行动”的跨越,这也就意味着,物业企业必须重新定位自己服务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政策端强化物业服务与基层治理的融合,中央文件明确将物业服务作为“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的重要内容”。

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然高悬:未来物业服务不仅是商业契约,更是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

为了应对监管精细化与成本管控需求,未来物业企业的财务核算单元,可能将从“城市级”下沉至“项目级”,甚至向“人单合一”升级。

传统业财脱节模式或将难以支撑此变革,财务人员远离业务一线,而管理细化又加剧核算复杂度。

未来物业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工具打通数据孤岛,实现项目级盈亏透明化,方能精准优化服务投入

2、非住宅物业:三层金字塔中的价值跃迁

行业长期存在的认知偏差亟待矫正。由于住宅物业占据超70%市场份额“物业管理”一词被无形窄化,甚至行业协会也长期向住宅倾斜。

这种偏差掩盖了非住宅领域的巨大潜力

根据建筑功能分类标准,非住宅涵盖写字楼、医院、产业园区等多元场景,其服务需求呈现鲜明的金字塔结构

基础层,是传统物业服务的红海困局。

保洁、安保等基础服务陷入“低价绞杀战”,这一层级的技术门槛已被标准化瓦解,未来破局之道,可能在于通过“人+机器+远程”的作业模式优化人效,但成本控制终有极限

中间层,是FM设施管理的专业壁垒。

设施管理要求对建筑设备实施全生命周期维护。其核心价值在于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突发风险,例如利用BIM系统建立设备数字台账,实现预防性维护。此类服务需跨学科知识整合,技术门槛过滤了大量低端竞争者。

顶层,是资产管理的价值制高点。

例如购物中心、体育场馆、长租公寓、物流园区等业态的运营,其本质是资产价值管理,要求企业兼具金融洞察与商业操盘能力。与基础物业的“维护者”角色不同,资产管理要求企业成为“价值工程师”

资产管理,需要企业具备熟悉投资策略、市场趋势的复合型团队。例如写字楼招商需平衡租户组合与租金溢价,物流园区需优化周转效率,此类服务已超越物业管理范畴,直指资产价值最大化

未来,物业企业能否从“外包执行者”升级为“资产战略伙伴”,将定义企业的天花板

3、城市服务:财政寒冬中的生态位重构

物业企业的城市服务之路堪称“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初期进军逻辑看似无懈可击:政策推动“城市管家”模式落地,技术复用社区管理经验,资本看好规模效应

但财政环境的剧变揭开残酷真相,在应收帐款高悬、预算骤减的背景下,早期布局城市服务的物业企业,被迫收缩业务

这或许揭示出了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物业企业可能缺乏传统环卫企业的抗风险基因

但业务收缩不等于赛道失效。环卫企业反向布局物业业务,恰恰印证了“物业+城市”的协同逻辑仍然成立

未来物业企业在城市服务赛道,或许需要重新定位,可以从做精专业模块入手,例如聚焦垃圾分类、公园管理等政府亟需社会化运营的环节,避免包揽全域服务。

寒冬中的生存法则,可能并不是比谁更耐冻,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件棉袄。

 

结语

未来五年,行业将经历残酷的供给侧出清,但阵痛孕育着新生。当物业企业从“收物业费的管理者”蜕变为“创造价值的服务者”,物业管理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文明的刻度尺。

伟大的企业从来不是在顺风中扬帆,而是在逆流中重塑航向这场转型没有旁观者,每个参与者都在书写答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行业形势: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于1886年在德国诞生,至今已有130来年的历史。到1901年,德国已有12家汽车...
    六感创新阅读 4,463评论 0 0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人的变化。所有职场人从人力资源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本,变成出色...
    MrLi小哥哥阅读 11,405评论 0 5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8,589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6,046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5,258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