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洛阳市妇联家庭教育讲师团席巧辉老师,我分享微课的主题是《如何让孩子正确的看待成败》首先我先跟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一次朋友和我相约带着孩子去公园玩儿。朋友的女儿七岁,我女儿九岁。见面后朋友礼节性的称赞我女儿:“常常真漂亮,穿着这件衣服像个小公主!”朋友的女儿马上生气了,扭过身撅着嘴站在原地生闷气。朋友见状尴尬的解释道:“都是他奶奶给惯的,只能说她漂亮不能夸别人,一听到夸别人她就生气,只能说她最漂亮。只能说她最好。"在公园玩耍的路上,小插曲不断。小姑娘好像特别在意自己的是不是在各项活动中是最好的。如果表现比我女儿强就特别高兴,不是我女儿就生气。连爬公园的云梯也要争爬的快爬的高。我感觉这个小姑娘特别的可怜,他把每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都看成竞争对手,她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游戏中,也不能体会到交朋友的快乐。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小女孩在班里的人缘也也不会特别好。后来朋友告诉我,她的姑娘成绩特别好,老师反映他对班级活动都是懒懒的,不想参加。老师点名让他参加,他也能完成的不错。朋友很担心,说小孩子会不断地和别人交往,他不可能会处处都比别人强。像他这样好争强好胜又有一颗玻璃心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接下来我想聊一聊,最近被刷屏的张伟丽,从他如何面对竞争,看待对手。张伟丽是一名张伟丽是一名综合格斗运动员,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三八节,她在UFC第248期卫冕赛中,战胜了强大的波兰对手乔安娜,成功卫冕UFC世界冠军。
而张伟丽,在2019年8月31日,就用42秒“秒杀”对手,霸气夺冠,成为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
身体的力量还在其次,难得的是张伟丽内心的强大。
备战期间,中国正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乔安娜借疫情搞恶作剧,给海报上的自己P上了防毒面具,此举也是对我们国家的不尊重。
张伟丽冷静地回应:拿悲剧开玩笑,体现了一个人的真实品格。
开赛前,乔安娜又不断说“垃圾话”挑衅张伟丽。
张伟丽没有理会,用实力赢得了比赛。
张伟丽夺冠后
卫冕世界冠军后,她发言:
“八角笼里不需要垃圾话,我们要给孩子立榜样,我们是冠军,不是暴君。”
“我这次能来美国不容易,希望祖国度过疫情,但现在疫情已经不只是中国人的事儿了,是全人类的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战胜疫情。”
“我尊重我的每一位对手,别人的失败不会让我开心,我的信心建立在我的训练和我的团队上。”
这番话,有礼有力有节,丝毫没有不可一世的架子。
这样强大的内心和宽广的格局令人敬佩。
章子怡、姚晨、黄晓明纷纷为其点赞,景仰之情溢于言表。
在如何面对输赢上,张伟丽确实给孩子做出了榜样。
让孩子知道,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有着“输不起”的心态,过分地想赢怕输,导致哭闹、发脾气等情绪化举动。
孩子考试得分低,就开始生气,时时跟人家比,甚至跑开不上课。
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小伙伴踢球踢得好,内心不平衡,觉得人家嘲笑他。
孩子胆小不主动,一点小事做得不好,就对自己丧失信心
要这都是日常生活中评价孩子的方式不当造成的。
怎样表扬孩子呢?表扬要落到实处,夸得具体。多赞美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减少对结果的评判。1
表扬孩子的努力
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承认。
那么,他就会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过程,学会面对艰难的任务,并坚持不懈。
如,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了,与其说“你真棒”,不如说:
妈妈看到你为这次考试做了很多准备,你的努力没有白费,真棒!
2
表扬孩子的进步
不要总是把眼睛放在“别人家孩子身上”,看到的都是自己家孩子的缺点。
孩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所以,每一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就是好事。
父母要善于抓住孩子每次进步的地方,给与孩子鼓励和肯定。
这样孩子才能一天比一天优秀。
同时,孩子能感受到:
父母喜欢和欣赏他的进步,也能接受他的局限和不足。
3
表扬孩子的细节
当孩子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提高,记得表扬细节,越具体越好。
比如:
孩子,你现在画的画,色彩搭配上比之前对比更明显了,也更和谐了,与之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哦!
这样的赞扬方式,更能让孩子注意到自己细节,往往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4
表扬孩子的毅力
当孩子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记得多肯定孩子的耐心和毅力。
因为难度大的任务,不管是精力还是时间,都会相对耗时长。
所以,夸奖孩子有耐心有毅力,会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坚持。
让孩子明白,整个过程你都有关注他。
如:坚持就是最大的成功,表现不错,继续加油!
给孩子鼓励的同时,不会给孩子带来太压力导致孩子半途而废。
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将会更高。
5
表扬孩子良好的态度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态度决定品质。
当孩子用很积极的态度去完成任务时,不要忘了去肯定他们的态度。
你的肯定,会促进孩子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孩子最渴望来自于父母的赏识。
表扬孩子的努力
对孩子付出的努力进行夸奖,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承认。
那么,他就会更加看重自己努力的过程,学会面对艰难的任务,并坚持不懈。
如,孩子考试取得好成绩了,与其说“你真棒”,不如说:
妈妈看到你为这次考试做了很多准备,你的努力没有白费,真棒!
2
表扬孩子的进步
不要总是把眼睛放在“别人家孩子身上”,看到的都是自己家孩子的缺点。
孩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所以,每一天比昨天进步一点,就是好事。
父母要善于抓住孩子每次进步的地方,给与孩子鼓励和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
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孩子最渴望来自于父母的赏识。
就像张伟丽,她成就感的来源,并不只是获得了UFC冠军这个结果,更多的,是她热爱格斗,在日复一日的练习过程中享受这项运动。
因为热爱武术,她小小年纪就加入武校学武、进入散打队。
因为伤病退役后,她并没有放弃格斗这项运动。
她去健身房应聘前台,看到了熟悉的拳击擂台,她问经理“我可以练吗?”得到肯定回复后,她薪水都没问就留了下来,不为别的,只是因为热爱。
健身房关门之后,她就一个人跑步、训练、打沙包,日复一日,乐在其中。
也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与享受,她才有机会再次走上训练之路,能够站到UFC的赛场上。
不要强化竞争,要关注过程
生活中不缺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UFC也是竞技类体育,但张伟丽的表现却超越了输赢。
她清楚地知道:“别人的失败不会让我开心,我的信心建立在我的训练和我的团队上......”比起名次,让人更有成就感的,是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她尊重对手,能看到对手身上的优点,张伟丽称赞乔安娜为武者。
在医院遇到因输掉比赛而痛哭的乔安娜时,她送上安慰,因语言不通一次次地重复“good job”来鼓励乔安娜,乔安娜也真诚地为她加油:“你要一直卫冕下去。”
张伟丽是一个情绪平衡、心理成熟的人。她参与竞争,却没有陷入到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中。
张伟丽夺冠后,育儿专家王人平发微博称赞了她对竞争的理解,并反思了当下教育的不足之处:
“让我敬佩的不仅仅是这位做过幼儿园老师、酒店前台、健身房销售的北漂打工妹通过自己不懈努力成为世界冠军的励志故事,更在于她对成败、对竞争、对对手的理解......
是的,别人的失败不是我们开心的理由,我们的信心应该建立在不断的自我超越、自我认同之上。
检讨我们今天的教育,过于强调成才、成功,而不关心孩子是否‘成人’,是否幸福。在过度竞争、你死我活、成王败寇式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无论成绩多好,内心都极度匮乏和恐惧,看不了别人的好,自己又输不起,害怕失败和挫折......”
过早、过度的参与竞争,可能导致孩子“输不起”。
尹建莉老师曾在《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一文中明确指出:“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也提到过度、过早参与竞争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当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而竞争带来的焦虑感又会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内心变得越来越羸弱。”
想起《最强大脑》一个叫李云龙的参赛选手,一个记忆力超群的天才少年。但是,年仅12岁的他,脸上少有属于孩子的笑容。
他的父亲奉行“虎爸”式教育,让儿子花费大把时间学习围棋、珠心算、记忆,李云龙基本没有空余时间,平时很少运动,即便是周末,爸爸也不给他放假。
在接受采访时,李云龙的父亲仍然坚称:会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因为这是“为了李云龙好”。
然而,李云龙在赛场上的表现,正显示着他的能量在被消耗。
李云龙与另一位选手对战,比赛刚进行到一半,高度紧张的李云龙就误以为自己输了,当下掩面大哭。
主持人和观众都鼓励他,然而李云龙仍几近崩溃,他瘫倒在椅子上,神情痛苦地重复着:“我弄错了......”
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却表现出对输的极度恐惧,不免令人心痛。
用发展的眼光,
全面地看待孩子
孩子输不起的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输赢标准和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导致非此即彼,误把自己某方面的不符合标准,扩大化为整个人生的失败。
张伟丽夺冠后,网上关于她的议论也多了起来:
她这么壮,嫁得出去吗?
这样的老婆,我一拳都遭不住!
是不是不听她的话就会被打?我可不敢娶!
——这些言论,暴露了许多人仍在用一个单一的、落后的标准评价女性:好嫁出去,是赢;嫁不出去,就是输。
如果张伟丽也遵循着这一落后的标准,她就会对自己充满挑剔:长得太壮、性格不够温柔、工作不稳定、不好嫁......
但是她没有,她幽默地说:“我们打人是要钱的,你给钱了吗?你还想挨打!”
这种豁达,是因为她跳出了单一的标准。在当代社会,独立女性越来越多,女孩并不是非要结婚,婚恋已经不能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标准了。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过:“怎样都可以,是生能量;必须是怎样,是死能量。”
这个道理放到其他领域也说得通,如果家长以“必须要这样”的思想要求孩子,数学考试必须考100分、期末考试必须在前三名、必须念大学、必须上名校......就容易陷入僵局,损害亲子关系,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生活在这样的标准里,孩子容易抱有“不优秀不配活”的态度,因为“输不起”造成悲剧。
山东淄博一名中学生秦某学习优异,但不甘心屈居第二,就残忍地捅了第一名的同学13刀。在他的思维里,认为“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然而,人生这么长,谁能保证自己时时处处都领先别人呢?
如果家长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一切都不一样了。
童话大王郑渊洁,是一个只有小学4年级学历的人。
郑渊洁上4年级时,作文老师让写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郑渊洁没有按照标准写法,写勤奋的重要性,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写了一篇《早起的虫儿被鸟吃》。
他说,早起与否取决于是鸟还是虫,如果是虫,早起倒有了杀身之祸,还不如睡个懒觉,做个懒虫。
这番“恶搞”,引得老师大为光火,郑渊洁“据理力争”地顶撞老师,最终被开除处理。
而郑渊洁的父亲搞清来龙去脉后,却并不认为儿子做错了,也没把被开除当成大事,轻松地说:“小子,以后我自己在家教你。”
父亲在生活上给了郑渊洁很大的自由,着力培养郑渊洁的阅读习惯,父子俩时常写信交流最近读的书,郑渊洁写作的天赋得以充分发挥,写下了许多精彩的童话。
郑渊洁和父亲
试想,如果当年郑渊洁的父亲,也认同老师的那一套权威标准,把被开除的儿子大骂一顿,认定他胡言乱语、没有出息,那郑渊洁这个“童话大王”,恐怕就要被扼杀在小学4年级了。
是的,不局限于固有的标准,换个角度看孩子,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柳暗花明又一村”。人各有路,选择不同,也就没有输赢一说了。
孩子“输不起”这一现象,其实检验着我们家长的教育行为、思维方式,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勤于反思、转换角度。打造孩子的生命底色,让孩子赢在未来,我们一起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