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这样说“心灵或者身体,至少有一个在路上”。确实是,总不能让身体和心灵都闲着。有时候,压力太大,心情烦躁,或者太过无聊,都会让我想找点儿刺激。最明显的感觉是想去玩趟欢乐谷,坐个凌霄飞车什么的刺激下神经。当然,能去蹦极攀岩什么的就更赞了。不过还是讲究实际点儿,压力再大,心情再烦躁,再无聊,资金不到位也不能完成这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我选择让心灵刺激一下,于是,很找虐的读了本凶杀案的小说。嗯,确实是根据真实案件编写的凶杀案小说,每个案子都有卷宗可查,然后还好我没手贱的去百度真实案例。
确实很刺激,对心理的刺激程度绝不亚于玩一遍欢乐谷。我能说我欢乐谷玩了一遍,连心跳加速的感觉都没有吗?真失败。。。 所以就惦记上了蹦极,极度想体验下自由落体什么感觉。我胆子其实不大,虽然看上去还蛮胆大的。我确实是晚上连“情女幽魂”这样的电影都不敢看,吓得扔掉了耳机,第二天质问推荐电影的朋友“谁说的一点儿都不吓人!!!?”我因为从来不看这些关于僵尸啊,鬼啊的东西,所以不知道害怕。而我害怕“人”比怕“鬼”更甚。
好吧,铺垫太多了。这本小说确实好看,原来我是不看电子书的,总觉得看纸质的书才有感觉。是这本小说让我知道了,可以躲在被窝里看书,感觉也不错。关键是,没那么害怕。。。而可恨的是,作者居然写丢线索!!!写丢线索,实在不可原谅! !
小时候看什么电视剧都觉得主角好帅好漂亮好英雄,长大了看,全都是破绽漏洞。老觉得导演把观众当白痴。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总要至少做到前后搭配,每个前面提到的,铺垫过的线索都要在后面捡起来,这样才是完整的影视剧。 虽不说像《红楼梦》似的“草蛇灰线,蛰伏千里”但是至少不能差的那么明显吧?观众都看出破绽了,导演你拿那工资好意思不?拜托剪辑的时候也照顾下观众的智商好吗?抗战神剧就不提了,就连孙红雷的“全民目击”,前面提到多遍的“钱是在杨丹死之前打到卡上的”到最后都没给出交待,这样一条重要线索居然华丽丽的被忽视掉了。好吧,也许我看到的不是完整版。拜托拍的时候拍完整点儿,剪的时候悠着点儿,敢不敢多看几遍再拿去公映??至少能自圆其说好不?线索条理清楚,故事情节合理推进的,有一部电视指南推荐的“洛城机密”(老实说,没看懂)。还有一部我觉得不错的,“窃听风云2”。
在大学的时候就听同学说“看悬疑恐怖片再害怕也要看完,不然更害怕”。确实是,我看完“孤儿怨”对我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这样我就更要批判把线索写丢的这本书的作者了,好好的,你老弄那么恐怖的词句干嘛?
“但是他不承认他拍了照片发微博”
“你在街上看到的每一个穿红裙子的女人都有可能是凶手,他至今在逃。”(确实是这个单人他,有些复杂,不解释)
这我就忍了,就算你是为了制造效果,图个好销量,但是你不能好好的一个杀人碎尸案写半个就没了啊!!!还带有笔仙神话色彩,我半夜看到一半,直接跳到下一个案子,我去,你这是吓死人不待偿命的是吗!!?第二天跟朋友抱怨 ,她淡淡说,你怎么不觉得作者是故意的呢?至于那个杀人碎尸案,现实中那个案子也确实没破呢,所以作者也不知道凶手是谁。。。于是我果断的删了那部小说,以至于再一次无聊的时候,后悔自己删的太彻底了。。。
抱怨了多次作者写丢线索之后,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看现实生活中情侣吵架,真的跟电视上演的是一样的,还蛮好玩。小说,电影,电视剧,都是文艺作品,而真实的是生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做到“不写丢线索”,而生活里,我们每天都在丢掉线索。。。
我们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本小说,或者一部电影?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七夕那天,我看着安静躺在藤椅上望着远方的爷爷,“你想什么呢?”
“不知道那个朝鲜的姑娘现在好不好?”爷爷悠悠的回答,望着远方。
故事里的这个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嘴里提到的那个朝鲜姑娘就是他写丢的线索,曾经那样美丽的在他生命里出现过。而这个在爷爷脑海里不会变老的姑娘再也不会出现在他老人家的生活里了,她是被写丢的线索。这就是现实。
金庸老人家是写小说的高手,出现在他笔下的和杨过有点儿关系的几个优秀的女孩子,程英,陆无双,公孙绿萼,加上郭芙,还有小郭襄,每一个都有前有后,穿插在杨过生命个各个阶段。而现实生活中,哪里有那样好的际遇?线索一条不落的捡起来,成为一部优秀的小说。线索一条条落下,那才是人生。
那一缕初夏的阳光,一个对你甜甜笑的婴儿,一只跟着你的流浪小猫,一个你在超市看上的水杯,一条你带回家养在鱼缸的小鱼,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路上,一个借你手机打电话的陌生等车人,一个你让座的抱孩子的年轻爸爸,一个跟你在路边书摊前讨论金庸的买书人,一个告诉你钱包掉了的好心人……这样许多景,人,事,物,擦肩而过,不再有任何交集,都是被丢下的线索,这样一条条写丢的线索,构成的叫做人生。
木风儿
20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