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 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顯諸仁,藏諸 用,鼓萬物而不与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 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 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系辞上传》

各位道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討論《繫辭上傳》的这一段話,結合學習一下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

我們先看“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這三句話是什麼意思?

“一陰一陽之謂道”,簡單的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宇宙的根本規律,就是說這個意思。我們還聽說“物物一太極”。說到太極,大家就想到那個太極圖,它就是一個陰,一個陽,陰陽兩條魚,然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統一。

我們聯系一下世間的萬事萬物,大家會發現這確實是一個根本規律。比如說我們的家庭,一定是有男女、夫婦的結合,才有家。一個人的話,不能叫家。所以我們看到一個男孩和女孩,有時候人會問說:你成家了沒有?意思是說,你找沒找到另一半。

一個公司,肯定要有老板和員工,這也是一陰一陽;一個國家,有首領和下面的老百姓,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這也是一陰一陽。

我們的身體,大家看中醫,它講12經絡,加上任脈、督脈、是十四經,這都是分陰陽的,六陽經六陰經。任脈是陰經,督脈是陽經,都是陰陽相對的。

那再看植物,它有地下的一部分,是吸收地下的那些水分、養分;還有上面的部分,它是吸收陽光的,其實也是有陰有陽。我們用的電,有陰電、陽電,是兩極;我們的人身上,像西醫講這個動脈、靜脈,這也是陰陽相对。

所以大家再看這個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也是講這,說“天下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矣…”等等,然後“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那都是陰陽兩極呀。

所以這個根本規律,才是道。老子還說“道法自然”,法的什麼自然?就是這個一陰一陽之道,這一種自然的規律。

然後《繫辭》說,“繼之者,善也”。啥意思?就是說,認識了一陰一陽這種根本規律的人,而又能夠遵循這個規律去做事、去修行的,這個就叫善,它是善巧、有智慧。然後說,“成之者,信也”,是说這個做事能成功,主要说修道能得到成就,是根源於他內在的那種力量…他的自性的力量。並不是說人想幹什麼就能幹成什麼,你必須遵循那個規律,那个宇宙本體有那種力量,你順應它才能成事。就好比我們說,種玉米,那個玉米長出來,是因为玉米那個種子,它本身就有那種內涵的信息,基因,然後它吸收天地的那種能量,它就長出來,不是人爲的,說你能制造出一個玉米來!

所以像《大學》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這個格物是有祕密的,它就是找到了那個根源性的東西。我們耳根法門,這就是道的核心,它最重要、最可貴的地方,就是找到了我们內在的造化的本源。

那修行之所以有成就,能夠成功,也就是因爲順應了客观規律,掌握了這個大力量,開發出來,運用它,我們才能夠成就的。所以文殊菩薩才說“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不是人爲的一種本事,不是说你有多大的能耐,就能造出這麼一種成功。

然後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這是說什麼?

所謂的“仁者”,這個“仁”,大家要想到那個桃仁兒,杏仁兒,那個仁,它是一個核心的東西,在這裏,可以說,就是指我們人的這個生命內在的核心。這個核心是怎麼構成的?大家看桃仁、杏仁,它是有兩半兒的,其實那也是一陰一陽,兩部分合成,合二而一。大家看那個太極圖,其實就是表示這個內在的這個核心的東西,合二而一,一個修行的人,他證到了這個合一的境界以後,才能稱之爲仁者。

這樣一個證道的人,他看到這個陰陽,他講說的時候,他就會說:這是生命的核心。所以說“仁者見之謂之仁”。這個仁,就像桃仁、杏仁,是我們生命的最核心的東西,我們生命的那個…內在最根本的一個東西。

“知者見之謂之知”,知者是指這個修行、修道的人,他開啓了這個道種智、般若智,這個才叫知者。知道了生命的、最根本的那個祕密,這種人就叫知者,其實就是智者。他對這個陰陽,他就說,這是智慧的核心。但是百姓…就是說凡夫,沒有修行、沒有覺悟的人,每天也在運用着這種大力量,就是他這個自性,就像手機裏面那個電、那個信號一樣,他每天在用,但是他不知道是什麼。

因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凡夫百姓又是對它日用而不知,所以,這個君子之道,就是這個大道,道家叫“金丹大道”,佛門叫它耳根法門,這個道,很少人知道,也很少人能修持,因为它好象很神秘,很難理解。

大家如果看過聖經的話,新約全書當中,耶穌就講說,大家要進那個窄門,不知道有沒有人聽過,大家有沒有印象?就是這個門,它很窄,能進來的人,是不多的,很少!這和《易傳》說的〝君子之道鮮矣〞是一樣的意思。能修這個道的人,是稀有的。

然後說,“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啥意思呢?

“顯諸仁”,就是說,這個一陰一陽,在行人还沒證到這個合一的境界的時候,大家是不知道的,它隱藏着,無形無相,看不見它;只有證到合一以後,就是《楞嚴經》裏頭說的:〝聞所聞盡、覺所覺空〞,我們哲學上叫做“能所合一”,這個就是老子說的“二生三”,一加二等於三,這個三,也叫大三,證到了這個境界以後,它才顯露出來,我們知道,它可以離開身體,到别的空间旅行。

就是那麼一種感覺,它就像我們把一個桃核杏核砸開了以後,那個仁兒出來了。同樣,你修道的話,是要證到那個合一的境界以後,然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個身體,它好像外面是一個很粗糙的一個殼子,把内核包在裏面,在一定的條件下,它這個裏面的東西可以露出來,這就叫“顯諸仁”。

“藏諸用”,就是說,我們一般的人,每一個人,他每天都在用這個東西,就是這個能量和意識,一阴一阳,每天都在用,可是它到底在哪兒?你看不見它,它是隱藏的一種狀態,所以才說百姓日用而不知,從來沒見過它。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就是說,這種原始的大力量,這個宇宙的本體,它是遍滿於萬物之中的,萬物之所以能生机勃勃,就是因爲裏面有這種原始的能量在鼓蕩着,所以說“鼓萬物”,但是呢,這個力量,它是一個自然的存在,它不像聖人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擔心這個那個,爲老百姓,爲衆人,为國家,有這個憂患意識,这个自然存在的原始能量没有这些。

然後說“盛德大業至矣哉”,盛德,就是說那偉大而美好的德行,因爲一个人修了這個內在的陰陽之道,他掌握了宇宙的這種根本的本體和規律,所以說這個是非常神聖偉大崇高的,稱之爲“盛德”。這個德,古人說“德者得也”,就是雙立人那個〝得〞道的〝得〞。修這個德,就有巨大的這個獲得。像那個奧義書說〝有人知此音,所願悉能償〞,其實也可以這麼理解,就是說,你通过修道,得到了那個偉大的德行。

然後它解釋說,“富有之謂大業”,就是因爲我們內在這個寶藏開發出來以後,佛門叫它無盡藏,好像無盡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叫“富有”,這可以說是最偉大的事業,也是最偉大的家業。我們看那個周易的卦圖,太極陰陽,然後從兩儀到四象、八卦64卦,掌握住這個根本的話,就像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也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時候,我們內在的這個小宇宙,它就開闢了,就像說盤古開天、開天闢地;而我們這個“心君”,就成爲這個小宇宙的主人,像一個國王一樣。

“日新之謂盛德”,那個《大學》裏頭說:“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就是說,你和這個宇宙本源的能量鏈接了以後,你每天修行,人就會日新月異,所以我們有一句話說〝三日不見,刮目相看〞,就是說,這個修行的人、修道的人,他在不斷地刷新他自己,這就叫日新其德。

然後說〝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生生就是說生生不已,因爲連接了宇宙這個原始能量以後,它是不停地在動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停息地變化,不停息地成長。比如說那個莊稼、那個樹木、那個小孩,他就是因爲有原始的這個能量在裏面,所以你不用人爲地去拔它,或怎麼怎麼樣,它自己就會長大,就是這樣,這就叫“生生之謂易”,易也是變化的意思。

那〝成象之謂乾〞,你要從書本兒上看,它就很可能說,好像是說天象,它拿外在的這個東西取象。當然,外在也有象,但周易最核心的,是講內在的東西,講道的。我們在修這個法門、修這個道的過程當中,內在,就可以看到滿天的星辰,看到日月的這些天象,也還能聽到不同的聲音,有像打擊樂的,還有象是管弦樂的,不同的聲音,這都是象。

老子說過〝大象無形〞,這個象,就是從周易的角度講這個天象的,就是乾卦它成的大象,它不是我們畫的那個六爻的那個小的象,另外有大象在。

“效法之謂坤”,那個坤卦裏面,不是有一句話叫〝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我如何用心?修道的過程當中,如何用心,他是效法大地,象大地一樣的,所谓“人法地”,厚德載物,如如不動,那個叫坤。

然後說“極數知來之謂占”,這個數,大家看河圖、洛書,都是數字構成的,那是有意義的。爲什麼周易有象还有數?我們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完了以後,怎麼樣?又開始新一輪兒的,我們數學是十一十二…但是周易裏頭,這十個數,它又周而復始…周而復始,所以天道是循環的,這個不是一般的循環論,而是講它有周期性。

正因爲認識到了這種周期、周期性,所以,我們才有了這個認識,認識到這個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等等…這種宇宙的、人世的規律。掌握了這個規律,你才能預知事情,這就叫極數知來之謂占。比如說,既濟以後是未濟,否以後否極泰來,泰以後又是否,這是來來回回的,就像我們呼吸也是這樣,你吸到極致以後,你非得呼;呼到極致以後,你非得吸,你再不会有其他可能,这是规律。占卜本质上是依据规律去预测。

“通變之謂事”,就是說,我們通曉了這個變化之道,明白了這個變化之道,周易就是講變化的,我們知道了這個變化的這種規律,就能夠遵循這個內在規律。比如說,我們修行修道,也是這樣。道家講說:百日築基,十月懷胎,三歲哺乳…這都是知道了它內在變化的這種規律以後,然後去從事、順應這個規律,就像種莊稼,它什麼時候抽芽,什麼時候灌水、收割…等等,這都是有時間規律的。你必須遵循這種規律,不能超越它。人爲的想讓它怎麼樣就怎麼樣,這不行的。現在我們有些科技的手段,你比如說催熟什麼,最後也不好吃,然後甚至害人鬧病,現在就是這樣,所以要遵循規律。“通變之謂事”就是说做事情主要的就是認識規律,遵循規律。

“陰陽不測之謂神”,因爲一開始就是講陰陽之道,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這個陰陽,它是相互轉化變化的。然後,它陰陽又能夠結合,所以它這個變化是非常非常多的,你根本沒辦法準確地知道。比如說。一對夫妻結合,他們孩子是男還是女,是聰明还是不聰明,漂亮不漂亮,怎麼怎麼樣…人是預測不準的,所以那天有師兄問,說他得到某一個境界以後,下面是什麼境界,會是怎麼樣?實際上,那個沒辦法說,陰陽不測嘛。

這段話,我們大概就講完了。這裏頭,我們和一般的書本也好,或網絡上其他人的解釋,有個很大的不同,在什麼地方呢?我們是自始至終聯系內在修行的,以這個一陰一陽之道來解釋它,離開了這个,你光看這個文本,就像你離開了一個機器,你單只看它的說明書,我敢說,你是看不懂多少的。

這段話可以結合《道德經》的第二章来看,已經得法的同學可以再思考,我們這個法門,這個一陰一陽之道,它的殊勝,它和其他的修法相比較的話,大家可以自己思考,它的優勢在哪裏?他遵循了一個宇宙、人生的重要的規律,而且,他開發出了人生內在的最重要的潛能。

所以文殊菩薩才在《楞嚴經》裏頭,那樣地肯定,贊嘆這個法門,然後把其他的法門都說成是方便法,是方便接應衆生的,不是根本,不是究竟,就這麼重要。

但是,如果我們不領悟的話,即使得到了這個法,可能也不覺得它有多麼寶貴。

好,今天我們就先到這裏,謝謝大家。

附: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他爲什麼後面說〝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因爲,你看我們開發出內在的這個寶藏,這就是好像我們把它生出來一樣,但是生而不有的意思是說,那不是我們私有的,那是遍滿宇宙的原始的能量,宇宙的本體,你不能再說那是我的!其實,人人都有。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是說,你雖修行,可是你不要以爲這是你的本事,你怎樣弄成的。就像我剛才說那個種玉米,長出玉米,那不是你創造出玉米來,是這個自性的力量,宇宙本體這種大力量,它就有造化的這種功能,不是我們這個小腦袋能弄出個什麼東西來。

所以最後功成而弗居,我們頭上一直有這個老天爺,一切都歸功於祂,所以你看那個,耶穌不住地在贊美天父怎麼樣怎麼樣,就是這個意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隨筆1-24(2015.6-10) 1、作者 才華不是財富,痛苦不是財富,用才華對痛苦進行思考和表達才是。於是有了...
    四葉阅读 1,530评论 3 14
  • 2018.4.4 烘豆子的道理,跟烹調很像。阿仙說。 因為梅納反應在日常的美食烹飪中不可避免會發生。麵包媽媽會燒菜...
    seg阅读 1,144评论 0 3
  • 對於一個固定不變的環境,也許應該有一種最適物種,該物種的所有變異均是不利變異。然而事實上,這種物種卻不會自然產生(...
    巴喬書摘阅读 121评论 0 0
  • 宇宙公民高效閱讀訓練營已經進行到第17天了。一切是那麼的不容易,又不可思議,回首來時路,當初抱著一顆戰戰兢兢、忐忑...
    宇宙公民安夫人阅读 973评论 4 5
  • 每個人都想活出富有意義的人生,但很多人從沒想過該如何開始及該怎麼去做。「活出意義」這本書可以是一幅心靈藍圖,能夠指...
    宇宙公民安夫人阅读 1,100评论 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