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陕西也有凉面,但是陕西的凉面不正宗,通常选用的面类五花八门,味道也相去甚远。要说凉面,还得回四川。
我小时候住在农村,农忙的时候就被送到镇上的亲戚家抚养。记忆中的胡市镇是灰色的、喧嚣的、满面风尘的。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的物价很低,只要两块钱就能买到满满一大盒凉面。
每天下午亲戚要去镇上的玻璃厂上班,那时便是我和妹妹的愉快时光。我们自己存了一块五毛钱,但是还差五毛,怎么办呢?于是便在家里翻箱倒柜,一毛一毛地寻找,终于将剩下的五毛钱凑足。
于是心心念念地等啊,等啊——
终于到了下午四点半,镇上响起了熟悉的老式喇叭声,我和妹妹每次听到这个都无比激动。
“凉糕——凉面——”
“凉糕——凉面——”
不等它下一声响起,我和妹妹便冲出家去,我跑的比较快,妹妹把钱给我,让我去买,她随后就到。
很快就见到了,镇车站的斜坡下面,伴随着喇叭声出现的,是一辆略显老旧的手推车,顶上是一张塑料遮阳伞,下面摆放的有各种香料,调味品,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推车人我已无法记清他的模样,当时的我一颗心已经被他车上的东西吸引。
“老板,来碗凉面。”
不必说要多少钱的,那时人们都不富裕,两块钱是适合售卖和普通人家能接受的最佳价格。另一个原因就是,我已经来过很多次,早已轻车熟路。
于是老板便停下车,掀开桌面上的一块遮盖的白布,露出一大堆在阳光下泛着光泽的面条,顺手抄起一把便扔在塑料盆里,还未待我看清,各种调味品与香料的瓶罐便在他手中翻飞,行云流水,驾轻就熟。
七八岁还是小孩的我,哪里认得全那些调料的名字,只记得卖凉面的师傅那惊为天人的手艺,在我童年的生活中,确实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后来我曾看过一本《俗世奇人》的书,每次翻阅都会想起凉面师傅那高超绝妙的手法。
凉面在塑料盆中,与各种香料搅拌,交融,香味很快扑鼻。颜色也被蜕变成淡淡的红色,豆芽浸润在酱油中,能清晰地看到晶莹的芽脉。师傅估摸着差不多了,整个一混合,用塑料盒装起来递给我。等到妹妹到来,我将其打开,面条色香味俱全。
那是我和妹妹最快乐的下午。
亲戚是个好人,下班回来后也没有批评我们,反而夸我们机灵,知道想办法。后来我长大了,胡市的凉面虽然一如既往的好吃,然而总感觉少了些记忆中的味道。少了些什么呢?
少了些喧嚣与风尘吧。
二
我去陕西后,就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凉面。陕西的凉面,味道奇绝——奇怪到让人拒绝。
我第一次是在学校里买的,我吃了一口差点就哭了。为什么我要花钱买这玩意?
我第二次还是在学校买的,我吃了一口,叹了口气,心里想的是算了吧。
我第三次不信邪,还是在学校里买的,这次勉强能够下咽,然而味道也弗如心中标准远甚。
四川的凉面是最合我心意的,或者说,泸州的凉面。泸州的凉面是有豆芽的,酱油与豆芽形成最佳配料,一口咬下去,面条松软劲道而不过分柔腻,冰凉的酱油给予夏天的味蕾冲击,却不过分强烈,咸淡适中,保持在一个合适的度。而混杂在面条中的豆芽,口感清脆凉爽,就像是一个个小彩蛋,每一口面都夹带着惊喜。
我最终放弃了在学校吃上一口好凉面的打算,就像我七岁那年吃了一碗凉面而不敢要第二碗,只能眼巴巴望着凉面师傅推着车远去。
无奈又遗憾,不甘却无力。
我似乎一点也没长大,只是年岁拔高了,身体却退化了。七岁的我可以为了等一碗凉面,从两点激动到四点半,而如今的我不肯为了吃面而踏出校园,多走几步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
通货在膨胀,人却在紧缩。
我究竟是想吃凉面,还是在寻找故乡,童年的味道?
我究竟是在寻找凉面,还是想见到以前的自己?
这几天总是食欲不振,吃什么都没有味道,情绪也变得消极,我又想起了泸州的凉面,我又叹了口气。昨晚做了个梦,梦见我奶奶了,她给我买了碗凉面,她说凉面现在卖的贵了,要五块钱一碗,你要吃就多买点。
我一边吃一边哭。
我醒了仍在哭。
人总是越活越回去的,七八岁的我一事无成,二十岁的我一贫如洗,我还是想吃凉面,我还是没有长大。
呜呼!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