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旨在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吸纳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通知明确,部属高校、中央院所、中央企业等单位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各部属高校、中央级科研院所、中央企业等在所承担的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建设布局的各类重大创新基地平台中,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工作,合理设置新的科研助理岗位。认真梳理已开发的科研助理岗位,充分利用尚未吸纳毕业生和因人员流动而产生空缺的有关岗位,最大限度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决策原因:新增就业人员创新高,其中大部分是高校毕业生。市场主体的用工需求减少,但是可研活动受疫情影响较小,可吸纳可研助力岗位。
今年,我国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比上年净增167万人,创历史新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主体的用工需求有一定减少,这“一增一减”导致就业形势尤为严峻复杂。消化吸纳庞大的新增就业人口,需要社会各方充分挖掘就业潜力。相较其他领域而言,我国各类科研活动受疫情影响较小,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职位也较少受到波及,高新技术企业则具有更好韧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相对有较大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6月28日在武汉考察时强调,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一是毕业生个人而言,科研助理并非简单的“跳板”或“过渡”,而是有志于科研的青年人才进入科研队伍的较好时机,这一工作经历将对其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
二是于用人单位而言,是完善科研队伍的有利契机、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是于国家而言,是推动科技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新职业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新产物。随着智能化、数字化的深入推广和使用,数字化各类业态潜力无限、希望无限。2021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覆盖国家,移动电话普及率高达116.3%,已经超过美国的106.0%(2020年),特别是我国已建成5G基站近160万个,普及率居世界首位。
相比于传统的职业,数字经济下的新职业更具有多样性、趣味性、灵活性、科技性,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特征更加突出,“互联网+”、网络协同制造、在线办公、电子商务、数字文娱、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从业模式和职业岗位极大地吸引着数字时代下的高校毕业生、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等群体。数字化新职业不仅是青年实现梦想的舞台,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驱动力。
数字化新职业就业是“斜杠青年”谋生创业的新保障。据相关机构回访,在数字就业新形态下,有超过七成的青年群体认为数字化新职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提升、改善民生福祉、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以及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提高劳动者个人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传统就业形态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强化新职业青年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新职业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政策,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统筹社会各类培训资源,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强化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培训,提升青年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反馈机制,为青年就业群体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见习、就业帮扶、职业指导等服务,引导和促进他们规范就业和激情创业,提升数字经济防风险能力,不断完善新职业的福利和保障等社会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