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清清
昨天回家路上看到九岁的女儿咪咪一直在用电话手表和同学琪琪聊天。她告诉我,琪琪和另一个女同学原来是闺蜜,现在闹翻了,咪咪正在尝试帮她们和好。我一下子很有兴趣,想知道咪咪会怎么处理。
咪咪先是问琪琪,她俩吵架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某件事情。听完琪琪的答复后,她告诉我,琪琪的说法和她闺蜜的说法是相反的。“妈妈,我发现很多人都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都说错误是别人犯下的。但是当我们不承认自己的错误时,一般事情就很难解决。”我很欣赏咪咪有这种生活的悟性。
接着,咪咪问琪琪是不是想和那个同学继续做回朋友。“妈妈,我觉得两个闺蜜如果心里还有对方,而她们又还没有交到新的朋友,她们就很容易和好。就好像我和我的好朋友那样,有一次我们吵架了,但是我们都很有默契,借一点小事就和好了。”我继续欣赏咪咪很会观察和总结生活经验。
琪琪说她不想和那个同学做好朋友了。咪咪接着问:“那你是想和我们一起玩吗?这也是可以的,那我们就三个人一起玩吧。”咪咪告诉我,既然琪琪暂时不愿意和那个同学做回好朋友,那我们就要尊重她的选择。
看完咪咪做的这一切,我挺欣慰的。虽然咪咪平时也会因为和同学的关系而有些小烦恼。同时,看得出来,她已经初步具有对友情、对如何处理朋友关系的看法。而且,这些都是很积极正向的。
虽然我是妈妈,是监护人,但也只是她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而不是支配人。很多事情,更多的是需要她自己去体验、去总结,才会形成她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系统。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也同样需要亮清角色,知道什么是我需要做的,什么是我不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