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枫
天秤座
月球咖啡创办人,咖啡烘焙师、SCAE Roater Level 1和杯测师SCAAQ-grader。建筑师,时尚电视节目编导、时尚杂志自由撰稿人到咖啡职人,每个身份间的自由切换无一例外的透露着一股子坚持、认真。
月球咖啡清新幽静的白色小院和自家烘焙的香浓咖啡总让人想找借口在这里多赖上一会儿。馆主晓枫,是店主,也是烘豆师。自己设计店面,也策划文案。说起话来温弱如清风,却多才多艺。
从最初的长乐路搬迁至更为隐秘的安福路,月球经历过很多故事。而无论外面如何精彩,晓枫和她的小伙伴们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对咖啡虔诚不变的初心,借此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个“小星球”。
登陆月球
明净的窗户,悬挂摄影作品的墙壁,清秀手写字体的菜单…..在咖啡香弥漫的阳光小院里听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和人们的细声软语,你甚至分不清谁是店员谁是顾客,这就是一般游客打着灯笼都发现不了的月球咖啡。
建筑师到咖啡师
月球咖啡的主人晓枫,曾是国企里忙碌的建筑设计师,三年的时间日复一日,在电脑前雷厉风行地熬夜作图。
正是因为日夜颠倒设计师的工作,咖啡成为了晓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熬夜时的速溶咖啡,抑或是工作时常去的各大咖啡馆,都成了她所依赖的养分。出差时游历各国,让她对国外咖啡文化有了新的认知,也悄悄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有一年的新年是在欧洲过的,冬日清晨六七点钟的光景,又冷又饿,漫无目的地跑到火车站对面的一家小咖啡馆,走进去点了一杯热咖啡加可颂,看着每个人放松愉快的表情和温暖的灯光,突然有种在异乡被治愈的感觉。”
和那些马上扎入咖啡业的梦想家不同,晓枫选择了自由职业作为缓冲,来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感觉成为晓枫真正接触咖啡的动力,从兴趣班开始,到咖啡馆全职工作半年,直到2014年6月成立月球咖啡,这一切都是自己默默的在进行的。“也怕家人和朋友们担心,自己工作了那么久也有一些积蓄,所以就没有打算说。开店之后周围的人才慢慢的知道了。”那时候在国企工作三年,辞职之后身边的人特别不能理解,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打击。其实每天加班很累,感觉和生活的距离也慢慢远了。后来解释过也争吵过,但时间久了也就过去了。
从0出发
和其他只管理经营的店主不同,晓枫希望从最基础做起。“几年前工作的时候很难遇到两全其美的店,咖啡和环境总是只专注其一,所以希望能开家温暖的小咖啡馆,有好喝的咖啡和人情味。”所以在咖啡馆工作的半年里,从吧台师开始学习如何烘焙、制作、呈现,考取Q-Grader咖啡品质鉴定师,一系列专业学习让晓枫从最初的脑力劳动中释放出来,打开了感官体验。为了给店里提供优质咖啡,晓枫开始专注烘焙,学烘焙一年,她也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2014年的世界手冲大赛中国赛区,亚军王志成用的就是她烘的曼特宁咖啡。
简单、直接的月球人
去年6月,月球咖啡从长乐路搬迁至安福路,对晓枫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好像当初被科幻电影《月球》所打动,主人公在真实和幻象之间来回穿梭,最后以勇气和判断找到真实世界,回归地球。
月球的吸粉速度堪称为咖啡业界的NO.1,这可能月球人简单、直接的生活方式有关吧。店内的另几位位咖啡师,一位酷像吴彦祖的体育老师小小锋,只要他在店内总是少不了欢声笑语和高谈阔论。另一外永远微笑示人的腼腆男生是阿堂。通常,你总是会在他特意挑选出的曲子中肆意想象着。然后,他微笑着着奉上一杯刚做好的咖啡。还有棒球帽少女“四块”同学。在这群独立、专注、又可爱的小伙伴们的努力下,月球吸引了越来越多可爱地球人的登陆。
未来,晓枫还将坚持烘焙之路,并参加烘焙比赛,与更多咖啡人交流、碰撞想法,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小月球的灵感:月球创立之初,大家想创作出一个可以代表月球咖啡馆的咖啡。于是就用圆形的冰块替代了普通冰咖啡里的方型冰块,这样冰块的融化速度很慢,既可以保
持咖啡的冷的状态,也会更完整的保留咖啡原有的口感。
INTERVIEW
MM×晓枫
Q:为什么月球店铺的选址都是小而隐秘的?
A:跟我的个性也有关系,我是相对安静些的。现在上海的节奏是非常快的,也是希望大家进来店里,喝杯咖啡稍微放松一下,转换一下心情。
Q:目前喝过的最棒的咖啡是哪家的?喜欢的咖啡师是哪位?
A:明谦,他们有很好的生豆来源进行的深度烘焙。明谦的王遴,他对咖啡非常非常的有想法,然后又不受限制。
Q:喜欢/不喜欢什么样的客人?
A:没有特别不喜欢的客人,如果碰到有人问我问题太多的话可能会躲一下吧。哈哈。如果有人想和我交流些咖啡或者旅行的客人,我会蛮喜欢的。
Q:空闲的时间都在做什么?
A:自从开店来几乎没有什么空闲的时间,偶尔有空下来的时间也是去别的咖啡馆学习。
Q:最近一次去旅行到哪里?
A:1月份去昆明作为小伙伴的助手参加手冲比赛,还去了保山产区。
Q:喜欢怎样的早餐?
A:可颂+咖啡
Q:推荐一些你最近关注的有意思的电影、书?
A:我最近在看史铁生的书,还有王小波也不错。电影我还是喜欢《海上钢琴
师》。
原文刊登于《女友家园》2015年12月刊,本文为作者版本
摄影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