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中段要求中指正“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是每个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但是概括能力是综合N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作为语文老师要不断实践反思,提炼概括方法,帮孩子们突破这一难点。
方法一:要素串联法
小学阶段最常见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而这些文章都是由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构成,我们只要阅读文章,弄清楚文章中的这六个基本要素,并把它们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例如:部编版语文四年语文上册《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时间)我和爸爸(人物)爬天都峰(地点)(事件)遇到了一位老爷爷和老爷爷一起互相鼓励(经过)爬上天都峰的事情(结果)。《普罗米修斯》一文写了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因没有火而过着悲惨生活,就去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起因),众神领袖宙斯知道后严厉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经过),后来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结果)。 方法二:分析题目法
有时候,文中的题目就就是文眼,透过题目,我们就能捕捉到很多信息,文章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只要我们将题目拓展开来,让它变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了。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中《观潮》一文,当我们读到题目时可以题目自己的疑问:谁去观潮?什么时候去哪里观潮?大潮的景象怎样?当我们阅读课文回答了读课题是提出的这些疑问,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当读到题目时,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诺曼底号遇难的故事。因此,一些文章,当你读到题目时,可以围绕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解决了问题,也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三:主要事件法
有时候,我们阅读到的一些文章中写了好几件事,那么,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需要先梳理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再将它们结合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写了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第一件事是结果,后两件事是原因。由此我们就可以概括出文章主要写了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后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例如《小英雄雨来》一文,文章写了雨来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智勇斗鬼子等事件,我们把这些事串联起来,就概括出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段意合并法
有些文章,我们既不能梳理出起因、经过、结果,也不能从题目中获取准确信息,那我们可以逐段来概括,先梳理出文中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再将梳理出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第一自然段写地球的美丽;第二自然段写地球的渺小;第三四自然段写地球所拥有的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第五、六、七自然段写人类无法移居其他星球;第八、九自然段呼吁人类保护地球。我们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合并起来,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地球美丽而渺小,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地,如果地球被破坏,人类无法移居别的星球,所有我们要保护地球。
方法五:抓中心句法
有些文章,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了,中心句有时候会在文章的开头,例如:六年级上册书中《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开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是全文的总起句,也就是中心句。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开头“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有时候中心句会是文中的过渡句,例如《秦兵马俑》一文中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老舍的《猫》一文中“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既是过渡句,也是课文的中心句。有时候中心句会在文章的结尾起总结全文的作用,例如《乡下人家》一文中,结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就是课文的中心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善于总结阅读方法,就能帮助孩子解决阅读难的问题。 202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