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在艾迪尔儿童之家见习的第三天,作为一名从事过8年教育工作的业内人士,实地走进蒙氏教育的环境,还是让我吃惊、新奇了一把。而对于幼儿教育,我又是陌生的,还不能全然知道环境与老师的行为背后的用意和指导原理,所以只能用平常话来分享分享我的所见所感。
蒙氏教育非常注重环境的布置,所有的家具都是适合儿童高度的,例如只有一张床垫高度的床,还有所有低矮柜,在儿童有能力自己完成的事情上,不为他增添人为的障碍,比如,不使用需要大人抱才能上得去的床,不使用需要大人帮忙才能够得着的桌柜。也许正是这样的理念,才能呈现一个12个月就可以自己换尿不湿的宝宝吧!
蒙氏教育的教具也是非常有别于传统园的,在传统园,男孩可能就是玩乐高、搭积木,女孩就是看书、过家家,谈不上太多的益智,时间久了,还会觉得无聊。
来看看蒙氏教室里的教具:
练习“倒”和“装”、还有“捏”等精细动作的教具——倒豆子
话说玻璃罐子是替代了陶瓷罐子的,因为陶瓷罐子前一天被一个小朋友打碎了,玻璃换陶瓷,反正得用真实的。
练习扣扣子的教具:
学习不同折叠方式的教具:
认识不同类型的锁扣:
抹桌子工作,男孩身上还穿着一块毛巾做成的罩衣,多么有仪式感!
串珠子,手部精细动作
筷子的工作
以上应该属于生活技能类的教具与工作。还有另外两类:
孕育过程嵌板,还有各种类型的嵌板、拼图,跟一些生活常识和形状等有关。
这一些是各种数学教具。听说光数学教具就有80多种,当然,数学教学也是蒙氏教育的一大特色,6岁前的孩子可以做万以内的加减乘除。
看完这些,不难理解第一天我一走进教室看到一个女孩在擦皮鞋时的那种惊讶感受了吧!她主动地、认真地擦着一双真正的皮鞋!
蒙氏特征二、help me do it myself. 帮助我,让我自己做。
早晨入园后,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取面包牛奶等早点,也可自己端起托盘,刨黄瓜、切苹果、切鸡蛋……,用真的砧板、刨子、刀。
所有事情,孩子能做的,都自己做。自己拿餐盘,夹面包、拿牛奶,坐在座位上吃,吃好后,餐盘、餐具分类归放。而我所在的班级,孩子的年龄不超过三岁。在传统园,就餐这件事,更多的是,孩子们负责坐好,老师来分发。
周五离校前,我提醒带班老师,有两个孩子的鞋子穿反了,要不要换过来,这在传统园,是老师的必做功课,因为家长要来接孩子了。我得到的回答是: 不用,只要他没有不舒服,是他自己穿的就好。
特征三、儿童游乐时间长,电子产品时间短。
孩子有充足的时间“疯玩”!在感统室或操场,孩子可以尽情玩耍,如果在传统园,老师一定因为担心危险或者受不了孩子没有秩序而制止孩子,可是这里的老师们没有,对待常常动手攻击的孩子,老师会告诉我: 他想要社交,但还不会。而不是评价为他爱打人、调皮之类的。这背后支撑的认知高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加上自己有看书学习,还真的不会懂为什么打人是一种想要社交的表达方式。
每一天,孩子入园后,安静的做着自己想做的工作;老师要上课了,放着音乐,跪在地垫上,等待孩子们聚过来……
感觉是冥冥中的安排,让我以这种方式,回归自我,重回童年,疗愈自己。更有一种使命感在其中,做这件事本身,就是生命给我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