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从教,对于有意义学习相当不陌生了。
高中那会儿,很幸运地接受的是素质教育,大部分学习模式是基于学生中心的自主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那时候我们确实受益良多,以至于至今仍影响着我对学习本身的认知。
历历在目的是一场场小组讨论后学习小组展示解答,甚至一起研究教材上课,自发组织开展班会,承办英语角。而老师们不会给我们填鸭,重视多角度思维,重视将知识转化为体验。很清晰地记得英语老师说过一句话“我不会讲语法,我只会带你们张嘴”,之后全程英文,所以我们很适应英文教与学,即使外教课大部分学生也很自如。
这样的教育教学影响我对应试教育的诸多不适,直到现在,我对有意义学习开始有不同看法。
它是否适应所有基础,所有认知能力的学生?
我所教授的学生基础差,是差一点就上不了普高的一个群体,学习态度,习惯,行为基本中下。不少人痴迷游戏,家庭作业基本抄袭。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自主讨论基本自动进入聊天模式,个别认真的学生也极容易被拉扯。对我所设计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尤其水土不服,对老师的讲解与评价深信不疑。倾向课堂展示固定答案,遇到需要自己动手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环节集体沉默,束手无策干脆不动手不动脑不动嘴。
而高中时候的我们基本是中考时数一数二被挖走的好学生,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好学生好孩子,外部评价与自我价值感比较和谐统一。
我的学生们恰好相反,他们成长于被低估、差评或不被重视的环境,甚至于父母都不对他们的未来持有乐观的看法——在他们眼里孩子的未来就是一所大学。
我很清楚为什么这些学生走到了现在,可他们并不清楚,即使知道了也无力改变。不少学生会找我谈心,他们的认知确实存在很大偏差,自我认同感低,却又持有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宁肯相信学习的天分,不相信努力的力量。固化思维严重,成长性思维模式也难以被他们接受,因为他们缺少努力与成功直接挂钩的体验。
老师们都懂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意义学习才更适合一个未来人,可这需要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先去迭代他们的认知,学校的学习时间紧任务却很重,如何协调这确实是个需要好好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我看到这么多的问题或许跟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有关,希望通过学习顺利找到进化通道,真正助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