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声音会带来审美愉悦,好诗人能发出好声音,而最好的诗人发出了最好的声音,这是本章的前奏,为什么我要把这句话放在文章开头?读完会有感触的。前段时间,有部分学者建议将简体汉字改成繁体汉字,他们认为这样可以保留中华传统精髓。这里就不得不讲到,这段历史了。
关于简体汉字和繁体汉字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改革时,就存在争论。作为一个繁体文爱好者,我同样认为繁体文字能表达对实物的“形象描写”。目前繁体文字依然在中国存在很大的空间,比如闽南广东一带,还有我们的港澳台地区,都在使用。粤语便是传承下来的繁体文字,很多人都证明了“粤语”根正苗红的地位。其实,我不免为古代皇帝担忧,试想一下——一个清朝皇帝听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大臣上奏,而且这些人都讲着方言,是不是感觉到特别的滑稽可笑?所以,回到语言文字,就成了重中之重。当然了,我们还是先说“声文”。
其实语言的奥秘在于表达,我们中国人很注重有感情的朗读,也就是注重形式的表达。当然了,文章本身内容也非常重要,但是在传播时,通过语言的高低起伏,将作者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也是重要的。普通话在语音上有很多的变化,最大的损失便是短促爆破的入声的消失,感觉上(听觉上)让人失去了一种纯甄的味道。当然了,我们在发音的时候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不同的发音,使我们能够充分的表达出来。
林俊杰当时的成名曲《江南》,这位来自新加坡的音乐人凭借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说起来,这首歌最后到成型的时候,改了二十七的版本,他们改的是什么?改的就是个别的字在这个句子中特别是发音(唱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巧妙的配合,进行情感表达。最好的诗人总能让一首诗成为意义与声音巧妙结合的有机体,语言本身与特定的心里效果之间有对应性。
所以说,注重一首诗的情感表达,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音律美的最高境界,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