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捭阖,天下为棋。国命大脉,谁主沉浮?
这是今年我看《大秦帝国》系列的第二部了,较之上半年第一部的河南文艺出版社,已经是世纪文景全新修订版的了。也是我们学校仅存的最后一套《大秦帝国》系列……
琳琅满目的书架,它被放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找了很多遍才找到这最后一套书,因为原本的三套书就只剩下这一套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足可以让男人下酒的书,但其实错了,因为它是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最早开始留意《大秦帝国》的时候,是在报纸上看到孙老师的那篇报道,那时秦一还没有拍成电视剧,和很多秦迷一样,心里充满了期待。
《大秦帝国》在我心里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第一部的感觉很沉重很压抑,男人之间的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气息始终贯穿全书。以至于我在看第二部的时候,每每看到怕案叫绝时恼于身边没有秦国的苦菜烈酒,欲罢不能发泄的感情硬是难以强压下来。
天下为棋,纵横捭阖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状态,战国之期,大争之世,策士披肝沥胆为谋,死生契阔成传说佳话。
①秦惠文王赢驷——铁腕断政,谋略治国
蛰伏数载的赢驷将秦国现状看得透彻,将山东诸国看得清白。他将弱秦在二十年中变为强秦的大功臣公孙鞅车裂已解老世族的仇恨,又以雷霆手段一举铲除老世族的根基。成功转型成为了国人心目中的秦国国君,不但收获了老秦人和新秦人的支持,还剪除了萧墙之祸,将秦国推向了崭新的一面。
赢驷,司马错,张仪这种铁三角的存在,让战国的历史变得熠熠生辉。而身为主君的赢驷远见更是非常人所及,谈及秦国军马人口土地外忧内患,他能将数字琅琅上口,这在战国甚至先秦时期都是罕见的。说秦人朴实不讲排场,在他身上看得出来老秦人的沉稳厚重的影子,就连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在咸阳宫也没能认出他来。
这些远见与沉稳的心性是秦孝公教给他的,是他在秦国大山深处最深刻的体悟。于秦国,于他,于这个大争之世……
公父与商君联手缔造的变弱秦为强秦的传奇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座山,如果自己没有什么功绩如何面对秦国,面对逝去的公父和大义赴死的商君。
张仪来秦,似是无奈,却又是上天注定。给赢驷一个机会,像青山松柏的传说那样,带领秦国走的更远。连横破纵就这样落地生根,以一敌六。张仪给了他豪气和胆气,秦国给了他大气和底气,司马错给了他勇气和志气。他在内主秦国大局,司马错掌调度管秦国军队,张仪策士外围奔波破合纵。默契滋生,权责分明,各司其职。
大事赖独断,小事和仲谋。尤其处在这样一个大争之世,杀伐果断,冷静沉稳在他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似乎看到了另外一个不同以往的孝公的存在。
②苏秦张仪——策士谋国,天下为棋
鬼谷门生多才华,双子星辰战火飞。
张子豪放不羁,才中出新;苏子名士风骨,暗夜星火。鬼谷子一句考语,似是道出了双子星的结局。
六国谋秦,六国锁秦,联军攻秦,秦乃虎狼之师……似乎是诸国对秦的基本印象,源于秦国周平王时的勤王之战,秦与犬狄联军大战,杀的狄人八万只剩一万左右。似是而非,秦国落后,秦人粗鄙,成为秦国的一种标志。何曾想过,没有秦人,华夏安能无忧,诸国何能有时间互相较劲,参差蚕食鲸吞,争斗无休。
秦于苏秦张仪心里,开始时是两番世界的。苏秦向往的秦国,是自己大展宏图,策士谋国,安能天下的地方。而张仪是把秦国放在最后的,甚至不曾去想过。
命运总是爱和人开玩笑。苏秦向之秦国不能处之;张仪否之秦国终之大展。时也势也!命矣运矣!
洛阳一试名天下,徒来青铜天子车。欲使才学秦大展,奈何不晓苦秦状。难把功名道人生,却是轺车飞横祸,孑然一身出咸阳,名士也有落魄时。
苏秦来秦国的时候,是经过一番准备的,对于秦国君臣的初见,印象还是不错的。他之所以选秦国,有四原因:其一实力雄厚,其二秦人善战,其三秦无后忧,其四变法深入。赢驷的沉默让苏秦有些明白自己的欠缺,毕竟对于秦国,这个秦国国君可是比自己要熟悉的多。苏秦大谈自己心里眼里秦国,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却只是梦归一场。梦醒时分他该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秦国不再是他熟悉的秦国。
苏秦于秦算是铩羽难归,再说张仪山东之行。心之向往,行之所行。
齐雄霸主独存世,国士亭中待策士。十六字诀憾君王,利口张来大军回。齐安越楚现兵戈,隐将一战灭越威。司马奇袭房陵失,张子堪堪不论兵。
张仪先去了齐国,见了齐威王。一番说辞让老威王震撼不已,疏忽之间就解决了齐国当下外忧越国。再以利口言辞让越国大军回头转向楚国,当真是天下第一利口。又到楚国游说楚王,隐山寻名士却访出了名将田忌。田忌率领楚国老兵一举灭越,却也令楚王心思把定要将二人留在楚国。这已超出张仪之前的预算,加之秦国奇袭房陵,田忌为救自己临危临战。最终老将田忌迹无可寻,自己又落个伤痕累累。
比起苏秦入秦,张仪一解齐国当下外忧,二使楚国发兵灭越。这一回合上,张仪胜了。但最后相同的,两人都栽在了秦国。一者孑然出秦,一者伤痕累累。
苍生涂涂,天下寥寥。诸子百家,唯我纵横。一回算是终结了,苏秦和张仪都被打回原形。重新演绎战国乱世,各国现状。
二回交手北起燕:天地再造不同往,针锋相对起风云。合纵大局相六国,连横奇士挖墙脚。中军幕府六国连,咸阳宫内珠壁和。司马剑指联军师,张子夜袭夺敖仓。大才巧辩拆合纵,修魏连齐盟亲燕。郢都恩仇君反复,疆场士卒壮心烈。苏子无悔合纵计,奈何夜尽陷泥塘。
连横破纵,张仪胜。胜的明白,胜的在理,胜的在时,胜的在势。苏秦败得合情合理,弱秦之时,不能使之覆灭,强秦之时,安能灭之。张仪乃顺势而为,苏秦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自此,伤得楚国,劳得燕国,抽得魏国,打得赵国,吓得韩国。虎牢关外一役,秦国新军也损失不小,如若六国再来一次联军攻秦,秦国怕是要举国而战了,而齐国则无伤大雅。
苏秦终其一生,呕心沥血不为秦一家独大,力争各国变法强盛之机。合纵失败,六国之中,只有齐国欢迎他,肯真心接纳他。苏秦的归处是张仪的开始,而张仪的选择则是苏秦的开始。到头来,苏秦成全了张仪,张仪活成了苏秦。
苏秦与燕姬只是一段黄粱佳话,张仪却是硬生生将苏秦向往的神仙眷侣生活过了起来。
纵横捭阖,秦国终是没能一家独大,苏秦为各国变法争取了时机,这一对决下,三强战国鼎立,倒也不是真的败了。
③战国四君子——君子风范处国事,大争谁堪任敌首
魏赵齐楚,四公子封君,统合六方联军攻秦。
中军幕府六国军,才比难如司马长。
四公子之首,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是四人之中最为擅长军谋者,窃符救赵更是异国勇话。赵国平原君赵胜,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之子。齐国孟尝君田文,齐威王之孙。四人之中只有楚国春申君黄歇不是皇族子弟,而是楚国世家大族之后。
他们以收养门客扬名战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对内扩大各自的势力,预防政敌的加害;对外集思广益,联合公体抗秦,成为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
苏秦合纵能成功,多是他们在各国站主导地位所致。他们与苏秦之交,是君子之交,名士风范。而处国论政大争之世,名士风范君子风气多是难见其主导风烟聚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四公子加一个苏秦早就超过三个了,还不是司马错的对手。
这说明一个致命的问题,术业有专攻。苏秦与张仪,同一专业里不相上下。而幕府五魁和司马错就千差万别了,一者就兵论战,一者据势论兵。高下只在虎牢关一战分晓,司马眼观六方,心在整体局势。五魁对于兵家之道,不才两两。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六国锁秦多年而不识秦,秦国独居却晓天下。
联军即成,开赴虎牢关,四公子与苏秦把酒言欢,全然一幅风流雅士话天地。醉的日上三竿,醉的儒雅不存,醉的忘我其职何为,醉的名士风气散中乱。反观秦国,君臣沉稳应对,虽也喝酒庆祝,第二天早已恢复正常。当下对比,可见秦国与山东六国处事之道和办事效率。
纵使四子才气高,谋国论政但有说。舍人门客贤士谋,可悲大争危难决。
④屈原——浪漫诗人,悲情国士
屈原是楚国老世族屈氏后代,与另一世族大家黄氏的黄歇并称郢都双杰。苏秦曾言北有子之,南有屈原,何愁大业不成,可见他对屈原的评价是很高的。他与春申君黄歇代表着楚国崭新的一面,是楚国再次变法的支柱力量。
与苏秦相谈,让屈原觉得这可能是楚国再次新生强大的机会。成者楚国立威,秦国不敢轻举妄动,楚国变法强军有望,自己也可一试能为,与黄歇联手,共造新生楚国。
眼看就要成功,谁料祸起萧墙,内因与宫变皆是这个性子耿直的大司马始料不及的。就连张仪这个外人都能左右楚王决断,如何不叫他对张仪恨之入骨,如何不对秦国嫉恶如仇。浪漫国士成双,屈原不似黄歇那般官场打交道,瞒着黄苏二人刺杀张仪。
说屈原是匹烈马,脱缰更甚。积蓄几年的楚国新军,那本该是留给楚国变法强国的,一怒之下恨难消,心悲愤,私下军令与司马错一战。
王君左右逢源路,恨是才华空难施。剑走偏锋杀意出,悲情国殇埋忠骨。
⑤孟子——大争之世,王道悲呼
看孟老夫子与张仪的两次对薄,孟子雄辩天下,却遇张仪据理骂辩。儒家讲六艺,礼、乐、射、书、御、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争之期安能独守王道说战国?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把王道治国经世致用,到了孟子战国时期,列国早已奋起直追,蚕食鲸吞,谁还想的起孟子的王道治国?
孟子骂辩天下学派,却已君子处之泰然。两遇张仪,首次便将纵横策士言说妾妇之道,却被刚出山的张仪痛斥一顿。初次交锋,孟子便对张仪厌恶十分。二度交手,更是被张仪惨骂,如临门一脚给孟老夫子气的吐血半死。
张仪的话,揭示了战国大争之世的百家常态。百家杂说,实用为先。纵横捭阖间下大国,策士谋划点江山。老孟常言儒之道,不知天下谁为先。呜呼哀哉孔孟说,两番激辩王道悲。
国命纵横——最后,赢驷忽然病危了,苏秦愕然离世了,张仪信马隐士去了。
这一切来的快,去的快,却又像是历史在酝酿另一个大争之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