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很盛行一句话: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不说它的出处,这句心灵鸡汤鼓舞着“有闲人”奔向远方,不知道那些奔向远方的人们是否同样得到了“诗”的熏陶。但是徒增了生活中不少无法脱身的“苟且”者的悲哀。
于是又有了“酸葡萄”心态: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到别人待腻的地方。
其实这符合“边际效益递减”原则,在一个地方呆腻了,换个环境会有新鲜感心情也会好起来。
然而人的心理不同于吃包子的实际需求。当一个人非常饥饿的时候,一个不错的包子就成了世上最好的食物,第二个、第三个……越吃越恶心。而到不到远方都无关生存问题。
我也属于“苟且”之辈,但属于苟且中的行动派。且远游者和苟且着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阵营,今日苟且人,说不定明日就是远游客,对立的是心态。有人在远方却苟且着,有人在家乡却鲜活着。
北京有个“后花园”,还没建好,或者没打算建设“好”,还保留着青山绿水和土胚矮房的原貌。
山中气温较低,自然风光还没到她最美的季节,远不比居住小区的旖旎,更别说霸气的皇家园林,却也已经是游人如织。
即使如我辈在山脚下呼吸一下优质的空气,和与生活环境不一样的环境交流一下,都是很不错的感觉,更别说爬上“天梯”到山顶俯瞰北京城的豪情万丈,不知道山里居住的人是什么感觉?想必那“路路畅通”的“时风”,不仅是他们的劳动工具,也是他们通向外界的“桥梁”吧!
这确实是“换个环境”,不过不算远,但毕竟是要筹划,拿出几个小时时间的。如果这时间也没有呢?
你看呐!我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一抬头,只需要一个抬头的动作,我便看到了一树娇艳的花、两岸嫩绿的柳。哦,还有天上的彩云啊!
有段时间,我无暇出门,苦闷吗?
怎么会?!
你看那窗外,小草长出来了,还夹杂着不知名的野菜,开出黄色的小花,啧啧,美极了!
不说花,树木的叶子也是“争奇头艳”的。
山楂树的叶子是从旧枝头喷薄而出的,像从教室门里往外挤着一堆放学的孩子,出来以后欢快地跑向各个方向,几天后舒展的叶子就笼罩了树头。
有一次我投入地拍不同叶子的形态,女儿悄悄拍了我的拍照状态,连我自己都感动了呢!
即使不望向窗外,你看那花盆里去年冬天撒下的一把种子,送种子的朋友说是香菜。没多久就是密密麻麻的探出黄绿色小脑袋,然后是细细的枝细细的叶……香菜吗?不像!
几个月后,已是一尺多高的翠绿,和外界的春的繁盛融为一体,更加不像香菜。
拔一棵看看?
小心地从簇拥的翠绿的边缘摸到根部,轻轻提起、再用些力气,眼前就是一亮:根是一个完整的拇指一样的东西,通体杏红色,挂着几根细细的须毛。
对,这是一棵精致的胡萝卜!
没有因为她的不像而抛弃,没有因为她的不是而失望,因为时令不对栽种地方狭小不能食用,但是她却给了人另一种惊喜。
带着发现心态欣赏,她就是你的风景,就是你的“远方”。
那么,不需要实际的远方吗?当然不是!人生当然最好能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一次,我独自在香山枫叶区的山间小路上散步,后面由远及近一个声音传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出去玩不叫他吧,他很生气,叫上他,他会一路嫌这嫌那,弄得人人不开心,回来吵吵累、去的地方不好……嗨!
我脑补一下:身后是两个中年闺蜜,一个在向另一个抱怨自己另一半。
这么养眼养心的环境,我想,闺蜜不是邀请或被邀请来走马观花听抱怨的吧?
我把自己想象成闺蜜,在心中补充着接下来的情节:你们相处这么多年,他的负性情绪显然对你影响不小,有没有可能学会应对,让自己抽离那样的心境?看,这片叶子真美!
带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哪里都有惊喜,不善于发现,鞋底磨穿也是徒劳。而诗,并不在书上,是欣赏到美后由心底流淌的喜悦的音符,与“苟且”生活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