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童府的妈妈们组织观看了《出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郑琼用了六年时间,跟拍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三个年轻人:甘肃会宁大山深处的女孩马百娟、湖北咸宁的高三复读生徐佳以及北京都市里的高中退学女孩袁晗寒,记录了他们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历程。该片曾入围2017年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国际纪录片节国际竞赛单元、美国霍博肯国家电影节和美国蓝月亮国际电影节。该片现为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及亚洲电影资料馆收藏。
我想记录一下我的感受。
三个主人公的教育经历各不一样。
马百娟从小接受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匮乏的,老师的教学水平非常有限,影片中她读的课本,描述的是跟她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场景;老师讲课的方式,是灌输式的照本宣科。这种死板的教育方式把一个拥有“考北京的大学,打工每月要赚1000元,给家里买粮食、打井”梦想的快乐女孩教育得失去学习兴趣,学不进去跟不上,只好辍学,对世界的认知大门从此关闭。
袁晗寒虽然拥有优越的家庭环境,但没有养成很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做什么事都“无聊”,以至于家里为了面子,提前办理休学手续,在家里想尽各种办法对付无聊,即使在国外留学的时光,也是慵懒不合群的。
唯一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是徐佳,来自湖北咸宁一个农村的他,背负着父亲的遗愿,复读三年,即使过程有恐惧、痛苦、迷惘,仍不断奋斗前行,考上大学,找到城里的工作,过上了跟父辈不一样的人生。
三种出路的迥异,我深刻的感受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虽然电影中没有展现三个人0-6岁期间的生活状况,但能从电影中感觉出来,生活在西部贫困地区的马百娟父母是老老实实干农活的人,自身教育水平低,跟孩子交流少,更谈不上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进入学校后,原始的教学方式也没有激发起马百娟学习的兴趣,导致了她的求学生涯早早结束。
生活在中国一线城市的袁晗寒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自由的生活方式,却忽略了给孩子心灵成长的引导,袁晗寒在旁人艳羡不已的教育资源中,仍然找不到目标和方向,只能休学回家,通过各种途径尝试人生的可能。
生活在中部地区的徐佳父母是农村人,但一家人勤勤恳恳,努力奋斗,由于在城里打工,眼界开阔,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即使徐佳已经复读三年了,父亲仍然安慰他:“你自己不要有压力,努力就可以”,母亲也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父亲意外离开人世后独自养育儿子上学,这些都为孩子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激发了徐佳的责任心,用这种精神一路奋斗,找到了比父辈更好的出路。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结果。
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家庭教育和人生教育各有侧重点,但都是缺一不可的,我们提倡父母的自我学习,只有清楚地懂得教育的内涵,才能实现自身成长,给孩子树立更好的榜样。
关于出路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关于成长的话题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