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应该是我全职带同同比较平静的一周了。这周是我最彻底的按书养娃了。同同一旦有任何吵闹我就先不说话1-2分钟,这时间我就想想我该怎么说,他才能停下来,而他呢看到妈妈的反应有时候哭得更厉害,有时候也停下来。先思后行对这2岁多小屁孩很有必要。
例1 寻求过渡关注
刷牙时故意倒掉漱口水
之前:大声说,同同你到底想干嘛,然后他扔掉牙刷,跑掉了,连哄带骗都没用,最后投降不刷。
现在:我停滞了1分钟,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可能是忘了要刷牙,确实倒水前他还玩的很兴奋。我选择相信他,再重新倒一杯,非常配合的刷完。
例2 报复行为
同同说要妈妈陪同去超市,不去就打死妈妈。
以前:同同,可以这样做吗?可以。妈妈打死了没有妈妈陪了。爸爸陪就可以。接下来不是无语就是想打人了。
现在:同同很想妈妈陪着去超市,不想离开妈妈,怕妈妈走掉是吗?是的。妈妈不走,妈妈就在家等同同回来。妈妈很不喜欢看到同同刚刚要打死妈妈,妈妈现在很难受。他说妈妈,对不起。然后和奶奶去超市,我在家等他,到家我就告诉他,妈妈遵守约定了。
先了解看看,再定论
朋友侄子就听小姑的话。坚持了半年在餐桌吃饭不乱跑,突然一个星期都不想去餐桌吃饭,必须在客厅吃,爸妈的定论就是又回归到以前,任何方法都没用的,就是受不了电视的诱惑。小姑问原因原来是爸爸每次吃饭时候都特别凶,会干涉他夹菜等,所以不想在餐桌前吃饭。我想如果没有小姑那小孩就一直在客厅吃饭了。
听完朋友的故事,我想那个17岁跳桥的小孩,用5秒毫不犹豫结束自己的生命,绝不仅仅是妈妈停在路中央的谩骂导致的。一个失血过多的人,不是因为流了最后一滴血才死的。
日积月累的暴力沟通,才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之前经常思考怎么锻炼孩子抗挫折的能力,现在我明白挫折不需要锻炼,他只要觉得我有人爱就不会有悲剧发生。
十几年父母的一句句辱骂和讥笑中,刺进万把利刃,留下一个个鲜血淋漓的洞。等到孩子真的崩溃,防线坍塌的那一刻,再斥责“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真差”。
枪已上膛,子弹一发发打在孩子心上,将孩子自我保护的屏障打得粉碎。我们怪孩子承受能力太差,可曾了解过他的屏障?我们以“期盼你好”的名义对孩子打骂,期望孩子能感受到我们的爱,但我们从未问过孩子是否能接受这样的爱。
其实为人父母很容易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身上的思想强压在一个孩子身上,却没有真正的问他们,他们在想什么。
教育的本质,不是特长班,不是学区房,是发自心底的理解与爱。饮爱而生的孩子,才懂得如何去爱。
继续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