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指的是“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助人为乐行动的人。由此可见,“奉献自己,服务他人,不求回报”是志愿者工作目标。
在繁重的工作中,面对这样的任务,或者说表现的机遇,更多的人选择的是躲避。当然得躲避,于时间、于精力、于付出,那是何等的“费神”。
确实如此: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不用提前做好听讲座之外的相应准备,好轻松;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不用担忧直播突发情况时时盯住荧屏,好自在;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可以不按时“到会”早听晚听都是听,好自由;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可以不承担记录内容和会后各项任务,好清闲。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可以做或者可以不做很多很多,我将是一个轻松、自在、自由、清闲的人,这样的状态是非常“舒适的”,非常令人羡慕的,也是每一次活动中众多形式性参与者所期待与追求的。
当然,这样的我也就没有走出“舒适区”,这样的我也就不可能较好地成长。
我们可曾想过,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就会失去更多的磨练机会;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就会充满很多随意性。随意听,随意学,随意放下,随意应付,结果呢?更多的是一无所获。
没有承担就没有成长!所以,我们作为真正需要提升自我的学习者,就必须勇于担当,争做一名志愿者。
2020年8月20日,我梦寐以求的“教育行走”公益研修活动如期而至,但由于2020年的特殊疫情,活动只能在线上举行。
我是2019年12月在山东武城实验中学的一次新网师读写高级研修班了解到张文质老师和谢云老师发起的“教育行走”公益项目,自此后的八个月里我从“行走拓宽世界”、“刀说话”两个微信公众号和“文质说”栏目汲取了很多的成长“养分”,有了改变自我的量变,更有了质变。
时间越是接近“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七月二十一日,我的眼睛瞪的越大,每天数十次地浏览教育行走公众号,因为我担心错过机会,错过“抢项目”的机会。
近一个月的“盯梢”,终于有了眉目,8月16日我第一时间加入了教育行走夏令营线上活动学习2群,第一时间扫码报名名做志愿者并报名A类岗位(专题报道)。随后还陆续报名参与公众号达人、教育行走互动征文初评委、教育行走简书后续推文值日生、分享交流活动1群副主持人。
争做这一名名不同身份的志愿者,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愚笨,而是为了能与志愿者群里的高人为伍、与志愿者群里的智者为伴,达成更强壮的成长。
在志愿者身份的督促下,三天的教育行走研修活动,我整理了十六场讲座、十六位专家的授课内容近三万字;写了四篇文章。
第一篇完成于2020年8月18日,因期待已久的教育行走如期而至的感动,写下题为《相见虽晚,但为时未晚》的近1600字的文章发布于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七乡师者”,并被简书“教育行走专题”收录;
第二篇完成于2020年8月22日,凌晨再次回放“刀哥”前一天下午的讲座后,写下题为《跟着刀哥学刀法》的近2600字的文章发于公众号,并被简书“教育行走专题收录”;
第三篇完成于8月23日凌晨,主要围绕张文质老师22日下午在教育行走盛大闭幕式上的交流与分享所做的报道,题为《审视自己,是否还适合做老师》,共计1600字。该文被简书教育行走专题收录,同时在教育行走公众号“行走拓宽世界”推送。
三天,三万字笔记,四篇文章。正因为我是一名志愿者,才有了如此的锻炼与提升。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或许我还在回放着第一天、第一场的讲座;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或许我已经在自由自在地出游,一切的讲座等明日看回放,然后就是明日复明日,再然后就是形式性地参与了这次线上夏令营。
教育行走三天的线上研修夏令营于8月22日下午在项目发起人张文质老师的压轴下圆满落下帷幕。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接下来的时日里,我将在“分享交流副主持人”、“简书管理员”等志愿者身份督促下,继续追随“教育行走”,追随自己的学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