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太上皇”应该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有一个一辈子的崇拜偶像:他的爷爷康熙皇帝。爷爷才做了60年皇帝,他认为自己的皇帝“工龄”无论如何不能超过爷爷。于是,在他85岁的时候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嘉亲王颙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乾隆的让位真可谓是“糊弄鬼”(故去快一百年的康熙 )。在三年多的太上皇日子里,其实和当皇帝没有区别。所以儿子嘉庆皇帝只能忍着。一直忍到太上皇崩了,马上就收拾和珅。
其实,在两宋,前后共有四位皇帝做过太上皇。有的读者熟知,有的就不那么著名。
(一)
宋朝的第一位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借助于施耐庵老先生的《水浒传》多年来的广告效应,宋徽宗在中国老百姓里知名度非常高,就是美誉度不怎么样。
《水浒传》里高俅,就是在替驸马给端王送梳头的篦子时,偶尔踢了一脚蹴鞠,从而被正在场上的端王、后来的徽宗赏识而发迹。当然这是演义。但是,宋徽宗喜欢蹴鞠,却是事实。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历史上就有好几位实在是不应该当皇帝的人当了皇帝。倘若是个普通人,入错行也就入错了,也就可自己祸祸。但是一旦入错行当皇帝了,那就是天下的大不幸,老百姓的大不幸了。
假使不是皇帝,赵佶简直是一个神仙一级的人物,会是著名艺术家。德艺双馨啥的称号,一定非他莫属。
他足球技艺非常。尽管和足球天才高俅比起来可能要差些,但是也绝对是当时的“顶尖球员”;
他的书法自成一派,被称为“瘦金体”,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基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北宋后,元明清都曾有许多习书法之人学练徽宗的“瘦金体”,但是得形易,得神难。
所以收藏界基本上没有宋徽宗作品的书法赝品。
他的画同样是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院体”。尤好花鸟。同时,徽宗大力推动、保持了当时的画院建设,使北宋的金石书画文化迥异于他朝。这大概是对徽宗为数不多的正面评价之一吧。
需要说明的是,皇帝的艺术水平如何,不能用他在位时候的评价,要由历史来检验。乾隆皇帝生前自称为“十全老人”,当时的“官媒”也是不停地吹嘘他的文采如何如何。只可惜,乾隆生前写下了成百上千首诗,然而很少能够让人记住。
倒是高中时期春游,去的蓟县的盘山爬山时,看到了路边有两句题字,旁边的注释说是乾隆所书。因其艺术性特别高,一下子就记住了,历30年而不忘。那两句是这样的:
早知有盘山 何必下江南。
所以各处都有题字说明不了什么。百年千年后题字还在不在才是真的。买个酱菜,看到六必居,三个字传承500余年了,书写者是严嵩。对,就是明朝那位著名的奸臣严嵩。人是政治,字是艺术。
徽宗皇帝也是如此。他的书画,一直是备受业界认可,从千年前的北宋直到今天。
今天如果有徽宗的书画真品,必会是在拍卖场拍出天价;当然,假使谁有乾隆的真迹,也肯定会拍出好钱。
今天的艺术,仿佛跟钱无关了;换个角度,好像又全跟钱有关了。
(二)
琴棋书画、花鸟鱼虫,这些本该是“闲情逸致”东西成了徽宗的主业,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花石纲”。“楚王好细腰 宫中多饿死”。徽宗好花石,就会给全国带来灾难。详情参阅《水浒传》。
也许,徽宗皇帝至死都觉得愤愤然。我不就是喜欢点花花草草奇山怪石吗,怎么就会丢了天下呢?
上位者和p民,永远无法在同频道思维。
个人认为,徽宗皇帝绝对是把两宋三百年划分为上下半场的人物。这个人物不应该是形式上的南宋开创者高宗赵构。
上半场的大宋,尽管也是“仰文抑武”;在中国历史的朝代对比中,和汉、唐、明、清等比较起来,只能称“小宋”(不是要唱歌啊)或者最多“中宋”(因为西夏、辽、大理、吐蕃等国一直和北宋并存),但是徽宗之前的北宋绝对是中国历史的一段“另类史”。在这段历史里,除了军事不行,北宋的工商业、农业、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市井文化等,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好些方面一直到清朝也无法企及。
别的不说,仅说说名相、名臣。
赵普、寇准、晏殊、欧阳修、范仲淹、三苏、王安石、司马光、包拯......这只是那一百六十多年里(从960年北宋建国到1126年靖康之变)北宋闪耀的“明星”们的代表,无论哪一个单抻出来都是声名赫赫。作为单个的人,他们可能各有缺点,比如开国丞相赵普对于权谋的“热爱”,比如改革家王安石的“拗相公”和不洗澡,比如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顽固”等等。但这些或只是个人缺陷,或是立场使然,都不掩这批称职的封建官员的光辉。立场可以不同,才华尽有高低,但是他们不弄奸,不失色,忠君爱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然而从徽宗起,一直到南宋灭亡,只有八个字而已:战战兢兢,苟延残喘。先是辽朝,后是金国,总有大BOSS压着。
同样也说说臣子。从徽宗朝开始,“权臣”这个词屡屡出现。蔡京、童贯、杨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喜欢京剧的朋友都知道,奸臣出来都是“大白脸”。大概活跃在舞台上的“大白脸”们,除了曹操,剩下都让这几位包场了。
所以,为什么一个历史阶段出“良臣”,为什么又一个阶段会出“权臣”?其根源得往上找,核心问题不在贪腐弄权的这些人本身。
还好,南宋末年还有个文天祥。可惜,文天祥已经回天无力,只能“一片丹心照汗青”了。
(三)
离题有点远,但是绝对不算跑题。
如果说最不敬业的皇帝,非宋徽宗莫属。
和平时期,利用皇帝的位置,找女人,弄石头,踢球作画下棋,好事都自己来。
1125年,当金兵抵近首都汴梁的时候,是抵抗呢,还是投降?抗,该如何抗;降,又该按哪些条件降,这些都是问题,都是皇帝很不好处理的问题。
但是在“道君皇帝”赵佶他老人家那里,这些都不是事,都不是问题。
这些不都是皇帝该解决的问题吗?我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但是我可以解决皇帝。
于是,在金兵即将兵临城下之际,宋徽宗赵佶急忙忙向全天下宣告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赵桓,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
而且,“就职”太上皇这一无上光荣的职务之后,赵佶的第一个任务是逃跑。京师该怎么办,国家该怎么办,交给儿子你了,我出去躲躲。一竿子就跑到了安徽蒙城----前些年牛群同志去当养牛副县长的地方。直到几个月后金兵退了才回到汴梁。
而新上任的赵桓,也就是宋钦宗,也不怎么样。他也不知道如何抵抗金兵。所以当神棍郭京自称可以带领他的“神兵”御敌时,钦宗居然同意。这些口里念着咒语、天神附体、用道符和狗血御敌的大仙们,当然在金人的铁蹄下一败涂地。
不用笑。800余年后,人类战争都进入热兵器时代了,依然有人这么干。而且当时的政府也相信神兵不怕子弹。
那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没有特别严格的军事组织。这边带头的是大哥,那边领队的是师姐。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义和团。也叫义和拳。
尽管金兵第一次来时太上皇成功避险,可惜躲过初一没躲过初二。1126年闰11月,当金兵再次南下时,太上皇赵佶和宋钦宗赵桓父子双双被擒,次年初被押回金朝。
(四)
因为岳飞的《满江红》,人们记住了“靖康耻”;因为《说岳全传》等评书,百姓知道了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坐井观天”。
史书记载,徽钦二帝被掳后,宋徽宗被封为“阍德公”,钦宗被封为“阍德侯”。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充满着屈辱。但是二位都没有找块豆腐撞死,都活得好好地。至于坐井观天等,除了民间传说,没有更多佐证。
拿徽宗来说,被掳之后活了将近10年,不算太长。但是,他老人家在这10年里没有闲着。在被掳之前,宋徽宗就创造了一个记录:他一共有32子,34女(这可是《宋史》记载的)。所以在位的时候,他老人家白天忙于艺术,晚间忙于造人。而且,估计白天也肯定要挤出时间来参与造人活动,否则生这么多子女的任务是很难完成。
关键是被抓之后。按照《靖康稗史笺证》记载,“入国后,又生六子八女”。就是说他被抓以后的九年内,又生了十四个孩子!!一个坐井观天的囚徒,能有如此的结果吗??
妈呀,有这好事还能抽过去?
当然,这本书说到徽宗被抓后所生子女还有一句话:“别有子女五人,具六年春生,非昏德胤”。
几个意思呢?
就是还另外有五个子女,虽然挂到他的名下,但是不是他的种。为什么会不是他的血脉呢?
因为他的嫔妃,金人是可以的。你懂的。
闭上眼,只能叹息。
(五)
有传说,宋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转世。
个人认为,这个传说纯属糟践李煜。
尽管两个人都是入错行的皇帝代表,但是李煜在失位后,留给了中国人许多绝世好词。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而赵佶在去国后,留下的只是传说中的坐井观天,以及史书里记载的“非昏德胤”的屈辱。
这就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