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五·四】
钱林,字昙如,吾乡玙沙先生之幼女也,年未及笄。《偶成》云:“独坐西窗下,萧萧雨不成。芭蕉三两叶,多半作秋声。”《落花》云:“觅路乍迷三里雾,含情如怨五更风。”皆佳句也。昙如生时,家中梦有严大将军来,及坠地,娟好妍静,兆乃大奇。其五兄名枚者,戊申孝廉,生于镇江观察署中。是日,适余到署,观察即以我名赐之,长有父风。《题孟庙》云:“杨墨风交煽,仪秦辩复腾。斯文天未丧,夫子道相承。浩气中能养,微言绝更兴。齐梁无地主,周孔有云仍。功业尊同禹,经纶小试滕。介应班柳下,醇目过兰陵。七国知矜式,千秋肃豆登。秩宗昭祀典,庙貌仰觚稜。画壁前朝古,丰碑历代增。岩岩泰山色,相对各峻嶒。”又,《无题》云:“荡漾愁心已倦排,明明月又入空斋。寄将眼泪惟清簟,付与针箱有旧钗。肠到九回偏未断,人难再得始为佳。无端十一年间事,次第随风入酒怀。”
功业,音gōng yè,意思指功勋与事业;工作的成绩、成果。出自《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晋·刘琨《重赠卢谌》诗:“功业犹未建,夕阳忽西流。”
禹,(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文命,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鲧的儿子,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接受帝舜禅让,继承部落首领。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国号为夏,分封丹朱(尧的儿子)于唐国,分封商均(舜的儿子)于虞国。作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后人称为夏禹,成为上古时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尊称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
经纶,音jīng lún,本义: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今多用此意。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古时多用该意。
滕,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城区西南姜屯镇境内。春秋战国时代,滕姓后裔,在今山东滕州建立了滕国。《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是个奇迹。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
介,音jiè,本义是铠甲,字形本来是人在里面,铠甲在两边,后来变形成人在上而铠甲在下了。由于人穿铠甲不能弯腰,引申指特立;也引申为特异的意思。介在此处的意思是指节操;独特之行。《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班,音bān。此字初文始见于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以刀分玉,意为将玉一分为二,以作信物。由分离,又引申出返回、次第等义,如班师、班级等词。班在此处的含义,是指行列,排列。白居易《洛下送牛相公出镇淮南》诗:“万人开路看,百吏立班迎。”《红楼梦》第五三回:“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本条诗话中“介应班柳下”的意思是,(孟子)的情操气节应该与柳下惠并排。
柳下,指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展氏族谱记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鲁国大夫展无骇之子。山东香城留下一村,即柳下邑村。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以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为“和圣”。周襄王三十一年(公元前621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谥号为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醇,音chún,本义为酒味浓纯。引申出纯粹、纯正、淳朴、质朴的意思。
兰陵,指兰陵酒。兰陵酒始酿于商代,古卜辞中“鬯其酒”的记载,便是兰陵美酒的最早见证,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兰陵县初建于春秋时期,是山东境内最早设立的县邑,初为鲁国次室亭,公元前380年被楚国占领并初置兰陵县邑。战国时期,一代圣哲荀子两任兰陵令,为兰陵酒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李白开元二十八年经下邳过兰陵,痛饮美酒,写下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千古绝句。李时珍饮兰陵美酒后,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兰陵美酒,清香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共水秤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本条诗话中“醇目过兰陵”句,意思是,(孟子)的纯粹至正在众人眼中超过了兰陵美酒。
七国,指东周末期七个强大的诸侯国: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亦称“战国七雄”。
矜式,音jīn shì,释义:1、敬重和取法。《孟子·公孙丑下》:“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赵岐注:“矜,敬也;式,法也。欲使诸大夫、国人皆敬法其道。”2、犹示范。宋·司马光《与吕公著同举程颐札子》:“伏望圣慈,特加召命,擢以不次,足以矜式士类,裨益风化。”3、犹楷模。明·归有光《祭周孺亨文》:“唯先生之孝友温良,真乡里矜式。”
肃,音sù。本义表示人战战兢兢,非常畏惧小心,恭敬。《诗·大雅·思齐》:“肃肃在庙。”后引申出其他含义。
豆登,音dòu dēng,意思是古代盛器,亦用作祭器。登似豆而较浅。语本《诗·大雅·生民》:“于豆于登。”毛传:“木曰豆,瓦曰登。豆荐葅醢也,登盛大羹也。” 《宋史·乐志七》:“豆登丰洁,荐德馨香。”
秩宗,音zhì zōng,官名。《尚书·尧典》记舜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九官,其一为秩宗,由伯夷担任,掌管祭祀、礼仪。王莽时改太常为秩宗,东汉时复旧。《尚书·尧典》:“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王莽据此,改太常为秩宗。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
祀典,音sì diǎn,释义:1、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出自《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非是,不在祀典。”2、祭祀的仪礼。南朝·宋·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敬躬祀典,告奠圣灵。”
觚棱,亦作“柧棱”,音gū léng,释义:1、宫阙上转角处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文选·班固》:“设璧门之凤阙,上觚稜而栖金爵。”吕向注:“觚稜,阙角也。”《后汉书·班固传上》作“柧棱”。宋·王观国《学林·觚角》:“所谓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谓之觚稜。”亦借指宫阙、京城。宋·秦观《赴杭倅至汴上作》诗:“俯仰觚棱十载间,扁舟江海得身闲。”3、借指故国。梁启超《游箱根浴温泉作》诗:“忽起觚棱思,乡心到玉关。”3、棱角。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时河冰方结,觚稜如锋刃。”5、比喻言行方正刚烈。清·方文《喜左又錞见访即送其归里》诗之一:“时危明且晦,未可太觚稜。”
岩岩,音yán yán,释义:1、高大、高耸。《诗·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孔颖达疏:“言泰山之高岩岩然,鲁之邦境所至也。”《文选·张衡》:“冠嵒嵒其映盖兮,佩綝纚以辉煌。”李周翰 注:“嵒嵒,高貌。”2、威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3开张貌。《文选·扬雄》:“金人仡仡其承钟虡兮,嵌岩岩其龙鳞。”吕延济注:“嵌、岩岩,皆鳞甲开张貌。”4、形容瘦削柔弱。唐·薛能《吴姬》诗之一:“夜锁重门昼亦监,眼波娇利瘦岩岩。”
峻嶒,音jùn céng,意思是陡峭不平貌。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忽壁右渐裂一隙,攀隙而登,石骨峻嶒,是曰大峺。”
清簟,音qīng diàn,意思是竹编凉席。唐·杨师道《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长檐响奔溜,清簟肃浮埃。”唐·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诗之二:“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
针箱,指针线箱。过去女性在做女红的工具收纳箱,有时亦将钗、簪之类的头饰放在其中。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