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又在开始,2016仿佛就在眼前,时间好像总是以它自己的方式运行,不在乎我们的想法和认同。不管我们开心与否,快乐与否,它都自由自在的前行着。
小时候我们盼着时间过得快一些,逐步成人后,80后的自己总是莫名其妙的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有时会有一种幻想,如果有机器猫的本事就好了,随时可以穿越任何想要的时间段。就像看电影或者视频一样,能回到“特定”的时刻去回忆一下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或者“看到”未来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不是很爽呀!
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烦恼与快乐,特定阶段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反馈也各相迥异!
儿童的时候,盼着有好吃的,好玩儿的,不用写作业,这种时刻是最美的。那种单纯的美,其余一切事情都和自己无关。就像儿子会为了得到一块糖,而美上半天。也如有的小朋友为了不写作业而游泳,开心的会心一笑。又如儿时为了一把玩具手枪,傻傻的笑着。
小学的时候,盼着早点下课,一起去操场上奔跑,一起去踢足球,打篮球,丢沙包,跳方格,跳皮筋,玩儿“元宝”,弹玻璃球……
中学的时候,男孩儿盼着长的高大威猛,可以在女孩儿心中留下美好的形象并能给女孩儿和身边的人带来“安全感”,向往成为一个男子汉。女孩儿盼着越来越漂亮,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对美慢慢有了一定的认识。
大学的时候,盼着所谓的自由来临。一切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了,上课自由了,学习自由了,生活自由了。有的从此越发努力学习,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而默默努力着,有的则开始了晚睡晚起,能躺着绝不坐着,高兴就上课,不开心就不去。有的则是整体的抱着“宿舍的电话”不肯放手,和远方的她诉说彼此的思念。有的则迷恋起网吧,在那里打游戏,“红警,cs”。有的则迷恋打篮球,踢足球……
工作后发现还是上学美,上学时觉得工作会更好,工作的时候想着放假休闲美,放假的时候想着职场才是自己的生活。我们往往难以对眼下的事情感兴趣,缺乏了一些耐心和关注。而忘记了投入“当下”是获得最美的方式方法!
在懂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发现懂的又越来越少了。当我们刚学会一项技能或一些理论时,觉得太容易了,一切不过如此。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这才是冰山一角,甚至连一角都到不了。就像不见大海不知道自己的渺小,不做飞机不能体会海拔的高度。
我们这代人有一个认识,人生的目标要追求更多的资源、更多的钱、更多的社会地位、更多的人脉,这样就能过得更好。提升自己的目的,为了在社会竞争中更有优势,从而拿到更多的资源。
总觉得当我有了钱后就会怎么样,有了时间后就又会怎么样,一切都是有了更多的资源,我们就会过的更好。
可是当有一部分人超过了这个资源,一定就会过的更好吗?亿万富翁.保罗.盖蒂(John Paul Getty )的一句名言:“如果可能,我将愿意为一场幸福的婚姻付出我所有的财富。”所谓资源并不能解决和治疗所有的问题。
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的角度越多,面对选择时越会纠结。探索知识的时候越来越发现,得有一个提前设定的边界,才能进行相互探讨,可是就算设置了一个大前提,往往不同程度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一道大家习以为常的选择题“当老婆和老妈同时掉河里,先救谁”对于我们教练“显得”会相对于容易一些,我们会根据当时具体的情况而定,谁最危险先救谁。但这个说法,会让双方都满意吗?她们会喜欢先救自己,所谓的“谁危险的标准”就一定对吗?被救的人都认为自己最危险!
一切的选择都存在相对的矛盾,一边这种解释,一边那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做相应的支撑,看了罗辑思维王铄《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后,里边有一个特别烧脑的例子: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一句话,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而且还能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都在随时随地更新,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打脸,打脸”,越来越多的改变。时代在变,认知自然就会随着在变。连伟大的科学家就会遭受这种“颠覆”,何况我们这种小老百姓了。有人指责凯恩斯观点多变,前后不一致。凯恩斯答道:“事实会变,我的看法也会随之而变。先生,你会怎么做?”
我们往往高估了短期的收益,而低估了长期的收益。缺乏对长期的积累,恨不得马上要到“结果”,不管“对”与“错”。
面对工作生活有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活法,而我选择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态度。对与错只是一种认知的方式不同,夹在对与错之间的灰色地带才是我们常有的生活状态。不但要宽容别人,更要宽容自己。求同存异,一切的根源其实是源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