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山上有一座亭子,叫“小沧浪亭”。在苏州有一座最古老又全国闻名的园林“沧浪亭”,而这里有“小沧浪亭”引起了我的好奇。朱老师告诉我,一百多年前造这座园林的主人顾文彬,他是仿照苏州其它著名园林,并且是集它们各自的特色而建造的,例如,环秀山庄和狮子林的假山沧浪亭和拙政园的复廊等。
我们拾级而上,站在“小沧浪亭”里,怡园景色尽收眼底,那一草一木、一石一水恰似仙景,一阵阵微风送来,令人心旷神怡。
亭子的西南有另一雅致小亭,彼此相对似近在咫尺。然而,真的想去到那个小亭,却并非最初那般料想的容易。有种“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感觉。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所以理应向着那亭的方向走去。不多几步,看似逼近,却有山峦沟壑相阻,妥妥的“可望不可及”,掇山之妙渐渐呈现。虽说攀援可以通过,对于成年人而言终非正途。仔细观察,有壁立之石上书“听松”两字,在其侧有下山小道,于是,循径下山。见半树黄杨朝东横向生长,却是一棵遭受过重大创伤,依然生命旺盛的140多年的古树。
向南有一石屋洞,洞高约两米,洞径三米左右,置石桌石椅;洞顶有悬石,似钟乳溶洞;洞的西壁开设采光用孔洞,恰似仙居。如果知己几人,或谈天说地,或推杯换盏,或琴棋诗书,都不失雅俗之乐!
洞的东南角有狭窄通道,凡将军肚者难以通行。提气收腹,小心翼翼的在石壁间挤过去,进入一个暗室。
没有穿行经历时,不免滋生小小的恐惧感。待稍稍定神,眼睛逐步适应昏暗,就可以找到朝东出口,顿觉豁然开朗。似谷似盆地,顶部架梁式石桥,周边石块间滋长着青翠的铁角蕨、贯众和新绿葫芦藓,有一种置身深山的感觉。好在抬头望天朗朗乾坤,并没有丝毫山野危险。环视四周,有蹬道虽陡峭,可直达山顶。
经过一座带铁栏梁式双拼石板窄桥,虽离地不过两米左右,像我并不恐高的人,竟也生出颤巍巍几丝怯意,足见营造假山者的高明:山虽假,体会却是真的。峰回路转,几经曲折,终于走进了这座攒尖六角小亭——螺髻亭。
站立亭中,可俯瞰东部建筑群,东南荷花池、鸳鸯厅,北望小沧浪,西观画舫斋和湛露堂。正南面便是怡园最禅意的面壁亭。设计创意来自达摩“一苇渡江面壁悟道”,亭中有大镜子一面,虚借园中景象,从而达到有山有水之目的。
出螺髻亭后可以原路返回,但会少了许多精彩。经过另一座梁式单条窄石桥,有石壁间的下山道,似天梯下垂,需用双手扶实崖壁。此道也有一种令人脚下轻浮险象环生的错觉,好像稍不留神就会坠入深渊粉身碎骨。道的尽头,是一个空间狭小的山洞。洞口处于假山南壁,荷花池北岸,有茂密的细竹和沿阶草轻覆,使得洞口颇显的隐蔽和神秘。
洞口石块上有书“慈云”两个绿意盎然的篆体字,恰似仙踪影迹给凡人的一点点提示。
走在山水间,依然不是直接的出山之道。似一道山梁阻挡了前面的路,而山壁书着“绛霞”两字的又一洞口才是正确方向。
真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又一程迂回曲折的登山、下山,再回荷花池边,才算是真正走出了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