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逸恶劳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人一旦习惯了安逸享乐,大多会不思进取,会逃避脑力或体力劳动。我们成年人都有体会,假期太放松了,刚上班会感到不适应。所以,不能让孩子做太多的比学习更舒服、更快乐的事,如游戏、旅游、看电视、享受美食等等。我们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与学习兴趣,让他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不能让孩子在家里太放松,否则他就不想上学。看到一篇专家文,上面奉劝中小学生家长不要让孩子过度沉溺于物质享受,节假日不要给孩子安排过多的旅游。试想,一个从小就享受着家长提供的优裕生活条件,甚至全世界满天飞、经常出入豪华酒店与高档消费场所的孩子,能静下心来做繁杂的数学题与背记英语单词吗?家长原想是让孩子开阔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初衷是好的,但大多事与愿违。人们常说的“这孩子除了不学习,其他都好”就是家长过于放纵孩子结出的苦果。
优秀孩子为何爱上学?因为节假日他在家的生活比较单调,基本是紧张忙碌的学习与培训,他当然期盼开学,学校有各类集体活动,有音体美劳等有趣的课程,有同龄的同伴,可接受不同个性、不同风格的老师的教育,而在家只接受父母的教导,父母又不一定懂教育,方法往往比较单一。孩子喜欢上学就是对单调家庭生活的逃避,对多姿多彩校园生活的向往,带着这样的渴盼心情上学与被家长逼着上学其学习效果当然有天壤之别。差孩子在家往往自由自在,为所欲为,玩得昏天黑地,他怎么想上学?
我们看重的是孩子的精神状态,若孩子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有责任感,勇于挑战自我,即使成绩差点,也可能前程无量;若孩子成天萎靡不振,沉溺于电脑游戏,陶醉在虚拟世界里,这样下去极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这样的孩子既没有真才实学,就连最起码的社交能力也未学到,将来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足?当今有许多“啃老族”中小学时期就是这样混过来的。
若孩子在家不学习怎么办呢?专家认为,就不让他学习,也不准他做他感兴趣的事,如上网、玩游戏、看电视、读书报、会朋友等,这样几天下来,我敢打包票,他多半会求着你说:“还是让我学习去吧。”问题是中国的父母往往狠不下心来,孩子也知道你不会那么狠心,因而中国基本不会出现孩子求父母让他去学习的事,倒是天天在上演父母求孩子读书的闹剧。父母没有底线,不讲原则,既害了孩子,最终也害了自己。
古人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一个从小贪图享乐的人极难成大器,因为他在本该奋斗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年幼时的唾手可得磨掉了他的锐气与雄心,成年后面对挫折与逆境就难以焕发出战胜困难的勇气与豪情,只能听凭命运摆布。这样的人往往晚景凄凉,真可谓“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与孟子提倡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恰好背道而驰。很多中国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对孩子百依百顺,难怪西方人说:“中国的父母最爱孩子,但最不会爱孩子。”不懂教育的家长管得越多,离真正的教育越远,最可怕的是这样的家长还自认为懂教育。我估计,在中国只养不教或不会教孩子的父母至少占70%。所以,我们既要爱孩子,更要理性关爱孩子。家庭对孩子的要求比学校要求低,孩子就愿意在家,否则他就愿意上学。孩子若在学校享受不到学习和交友的乐趣,就不可能取得出色的成绩,正如我们成年人若从工作中享受不到快乐,那我们绝对不可能取得出色的工作业绩。
另外,孩子小时候没有养成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高年级就很难办了。若这时师长企图改变孩子,极有可能诱发激烈冲突乃至恶性事件,正如一棵树长歪了,人们很难把它强扭过来,师长只能顺其自然,尽力而为。“树大自然直”这句话不知害苦了多少家长,等认识到其危害性时孩子已经长大了,家长只得接受“树大未必直”的无奈现实。
因此,在家严格要求孩子,在校规范管理,着力培养孩子的定力与学习兴趣,才是教育之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