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连几个周末加班,一直没能回老家,芒种节气刚过,气温已达34度左右,恰是农民期盼抢收麦子的好时节,这周可以回家帮忙收麦子。
吃过早饭,我涂好防晒霜,戴上遮阳帽、换成长袖衣裤、套上防晒面罩,准备开车回家。儿子看到我的模样,笑称我像“武林高手”,他哪里知道我是怕被针尖似的麦芒刺痛刺伤。
和小妹视频得知老妈这周五下午自己坐公共汽车回来了,想必是老妈不放心家里的农活儿,担心老爸的身体吃不消,当帮手来了。
家里有十几亩地,老妈这几年一直在郑州照看侄女侄儿,田里的农活都落在老爸身上,已过古稀之年的大伯偶尔帮衬着。老爸对土地自有一番深情和热爱,无论我们姐弟仨怎么劝解,他都不舍得丢下土地去享清福,始终坚持要种地。
通常每年的国庆中秋假期,我和小弟会回家忙活着收秋,而麦收时间短,工作这些年,我们几乎都没回去干过活儿。还记得收麦季节打电话给老爸,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全自动收割机一会儿功夫就收完归仓了,不用操心家里,忙你们的工作吧”,“用点花生机播种花生省心省力,花生苗长得齐整,喜人得很”。
我们听了都信以为真,认为地里的农活儿,靠机械化作业轻松不少,不像小时候披星戴月,争分夺秒,忙活个把月。事实上,麦收后地里的杂活儿尤其多,干起来仍然很累,老爸只是不想让我们挂念家里,担心他的身体。
一路上看到车窗外金色的麦浪,思绪不禁回到小时候。那时收麦子多是用镰刀,或是长杆铲。一大块麦地光是收割,都要耗费几天的时间,更别说装车、碾麦打场了。一场农事下来,尽管带着草帽,大家伙儿都像是换了个人似的,皮肤被强烈的太阳光晒得脱了皮,黝黑发亮。
爸妈对我们姐弟仨是有些娇惯的,他们能自己忙活的农活儿绝不让我们干,怕耽误我们学习,但亲历体验农活儿是更好的课堂,我们仨是主动情愿跟爸妈收麦子的,他们骨子里那种吃苦耐劳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能割动麦子就割,割不动就弯腰捡拾麦穗,收割完还要负责看场、晒场,一刻也不得闲。
对我们来说,最盼望的就是午饭时间。各家各户都是准备了一些干粮带到麦地里,到了饭点儿,找片阴凉地儿,席地而坐。几个大塑料壶,装满了白开水,虽然已经温热,却依然甘甜。
一旁的竹篮里装着奶奶蒸得馒头、面条、烙得饼,还有几块咸菜疙瘩,偶尔奢侈一回,买上一斤油条。那时候,心里最惦记的是能够偶遇骑车卖冰棍儿的人,一毛钱可以买几根,美美地吃上一支特别解馋。
刚到家门口,还没下车,就听到邻居说:“来帮忙了?你爸妈早下地收麦去了!”于是开车直接到我们家十亩的大块儿地,路边停满了装麦子的拖拉机和塞满农具的机动三轮车。
下车放眼望去,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麦田里,金穗飘香,大型的收割机在麦浪滚滚的田间穿梭,宛如在金色的海洋上行驶的船只;科技感十足的麦秸打捆机在收割后的田里驰骋,好似一个魔法师,悄然间完成了压缩、塑形、捆扎的工作,不时从机尾吐出成型的小方块。
来到地头,爸妈和大伯正埋头忙着用镰刀割地头的麦子,好让收割机能拐弯。一个多小时,老爸用拖拉机拉了四趟,十亩地的小麦入仓了。今年因为雨水多,好多家的小麦都发霉减产了,我们家的小麦因为老爸悉心呵护,好在没有发霉,只是麦粒有些瘪,不够饱满。
麦收过,需要拾麦穗,把麦秸秆拉出去,补花生苗。往年麦穗没时间拾,就直接拉麦秸秆,先用三齿叉子把麦秸就近合成小堆儿,再用耙子搂干净,最后用大车斗装车拉出去。今年我建议直接用秸秆打捆机,这样省事儿些,老爸心疼柔弱的花生苗被大车碾,影响长势。于是,爸妈还是用老办法弄秸秆。我找了一个布袋,开始弯腰拾麦穗。
记忆中收麦的场景中,我和小弟拾麦穗,小妹和老妈一起押车。拾麦穗是个苦差事,也是很有成就感的活儿,“颗粒归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打小就铭记在心。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全自动化收割机,丢得麦穗少了,自然拾麦子的人也少了。
十一点半,太阳更加刺眼,愈加发挥着它的威力,周围蒸腾着暑气,真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爸妈和大伯的衣服早已湿透,我的布袋里已拾了不少麦穗,头有些晕晕的,打开一瓶水一饮而尽。坐在地头,看到了一堆堆金色的小山在田间静默着,期盼着下晌。终于等到爸妈他们把四亩地的麦秸秆堆好了才回家。
麦收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懈怠。吃过买好的现成饺子后,躺沙发上迷瞪了一会儿,老妈坐不住了,和老爸商量着花生缺苗比较多,下午补花生,剩下的麦秸秆让打捆机打成捆。于是,我们起身准备好腰包、花生种、铲子,拾麦穗的袋子,向地里出发。一下午,我们四人忙着在地里拾麦穗、补花生苗,喝了足足九瓶水。
晚上洗漱吃过饭已经九点半了。上楼睡觉前,爸妈叮嘱我晚上不要关空调。夜里,迷迷糊糊听到门口路上的拖拉机声断断续续,不绝于耳,周日早上四点半的闹钟一响,起床下楼,爸妈已经收拾好下地的农具。打开街门,天已渐亮,抬头仰望东方,一幅可以做壁纸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忍不住随手拍下来:天上的一弯半月,在深蓝的天空中更加皎洁明亮,错落交织的黑色电线犹如五线谱谱,门口核桃树的树梢好似复杂的音符,一起演奏出乡村的宁静乐章。
出门向东,坐在老爸借来的大车斗的后面,看到渐变的霞光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好一幅夏日东方欲晓图!早上凉快,地里已经有不少干活的乡邻。我们的任务是把四亩多地堆好的麦秸秆拉出去,我是押车人,爸妈和大伯三人装车,这次我60公斤的体重派上了用场,我只管“踩踩踩踩”应付着,一个半小时的功夫,满满的一大车装好了,送到了打麦场主那,老爸没要老板给的50元钱,说是人家之前帮过我们家的忙。老爸就是这样一个有原则的人,时常心怀感恩,与人为善。挂在嘴边的话是“吃亏是福!”
剩下的麦秸秆用打捆机捆扎成三十斤左右的方块儿,好装易卸也易翻。麦地里的坑坑洼洼,让好不容易装好的车瞬间侧翻了一半,看着黑瘦的老爸吃力地将倾倒后的麦秸块儿重新一一搬到车上,既心疼又心酸。
麦收后的农活儿多得很:补苗,铲麦茬,拉麦茬,耘地,施肥,浇地,打药,除草……勤劳的人们与天夺时,分秒必争,历经多道工序,才使得庄稼丰收。仓廩实,人心安,生活也就有了底气和希望。
几天功夫,田间褪去金黄的麦浪,露出的绿意盎然地花生苗玉米苗在随风雀跃,摇曳生香,这种香气,不甜也不腻,是有颜色的,天空蓝,云朵白,花生绿,麦芒黄……每一种色彩,都会让你忘却时间和心事,与跳跃的阳光热烈拥抱。
爸妈是麦田守望者,他们像土地一样,不卑不亢,孕育出一季又一季的希望。日渐变老的他们,用滚烫的泪汗和弯曲的脊梁,为我们搭了一座远离悲苦的桥梁。科技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农民,多希望爸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享受美好的生活。
又是一年麦收季,陪伴爸妈很幸福。同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与大家共享:我们要活成麦子那样,根扎在泥土里,穗伸向蓝天上;熬过了冷和热,不再怕雨和霜;即便身后无人可依,光芒撒成一片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