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是近年很流行的一个心理学概念,简单说就是习惯了的一些心理模式,在这个区域中工作、生活是驾轻就熟、按部就班的,你会有一种安全感、舒适感、掌控感。
几乎所有的网文都在劝人们在工作中要主动离开舒适区,或变相地说要扩大舒适区,理由无非是要职业的成长和进步。
但仔细想想,这其实是个伪命题。
关于舒适区的两个反思:
1、大多数人处在舒适区?
这个命题的潜台词之一是你之所以平凡,就是因为长期处在舒适区。
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哪有什么舒适区!
我工作了九年,每年的情况都在变化,每年的工作都在增加,每年的难题都不重样。
尽管越来越焦虑,我觉得自己混得并不成功,那种通过不断努力终于功成名就的故事在我看来就跟童话一样,领导的口头器重和简历的苍白无力才是生活的常态。
更吐血的是,还经常听到有人跟我说,在国企压力很小吧,做人力的应该很轻松吧…..
就像职业标签一样,舒适区就是给平凡大众贴的标签。
事实上,没有谁的生活是容易的,没有一份工作是不委屈的。
小A做了三年的行政前台,月收入不过三五千,月月要为房租而苦恼,职业发展更是遥遥无期,然而她的工作却一点也不轻松,除了前台接待,会议的筹备与服务、办公用品的管理等行政工作,刚刚熟练一项工作,新的工作又冒出来,分分钟压得她喘不过气,一旦出错领导的批评就是暴风骤雨,很多时候,她需要靠抗抑郁药物才能入睡。
小B是人人羡慕的公务员,还是人人羡慕的纪检系统,然而婚后不久,妻子发现他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因为工作性质,常常需要闭关查案,一出案子可能就要好几天甚至好几个星期不回家,更无奈的是,他的收入却远远比不上在企业工作的妻子,好在他足够乐观。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少人可以真正处在舒适区。
大部分人不过是“拼尽全力,才能过好这平凡的一生”。
由此可见,劝别人离开舒适区的人多少有点抱着过来人的傲娇心态,却缺少了换位思考的同理心,不知普罗大众之苦。
2、留在舒适区就不能成长?
这个命题的潜台词之二是,留在舒适区,你就不会成长,直到有一天被时代所抛弃。
可我们看到许多的成功者之所以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成长正是因为找到了他们愿意一辈子呆在里面的“舒适区”。
看看股神巴菲特是怎么说的:
我们的工作就是专注于我们所了解的事情,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我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且我喜欢我的工作。也许成为一个职业棒球大联盟的球星非常不错,但这是不现实的。
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做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
投资和人生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这里有一个著名的概念:能力圈。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认为,懂得并且有意识地界定自己的能力圈比能力圈的大小更重要,懂得自己不能做什么比觉得自己能做什么更重要。
换句话说,巴菲特从不离开自己的“舒适区”,他一生都在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他60年如一日每天都在做一些重复的事情,比如喝可乐、吃麦当劳、阅读、研究财报,可以说正是他的驾轻就熟和坚持成就了他。
类似的例子还有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孔雀舞女王杨丽萍。
留在“舒适区”不是不成长,而是在你擅长的领域持续精进。
离开“舒适区”也许你会成长,但成长和“离开”是否就有必然的联系,“离开”是否就比“留下来”成长得更快,我们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底层逻辑:被误解的木桶理论
从对舒适区的两个反思可以看出,离开舒适区不过是鸡汤卖家炮制的又一个焦虑而已,回头想想,多少人日夜奋斗追求的不就是一个舒适的工作与生活吗?如果你已经身处其中,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其实,关于离开舒适区的鸡汤,其底层逻辑是对木桶理论的误解。
木桶理论说的是一个水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于是得出结论:我们要获得成长,就必须走出舒适区,补短板。
不擅长社交的你给自己制定了每周要跟多少人吃饭的计划,容易在台上紧张的你逼迫自己参加演讲比赛,静不下心的你逼迫自己每周阅读一本书……
然而你没有意识到:
1、短板是可以互补的
其实木桶原理更适用于组织而不是个人。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不是语言、使用工具,而是通过虚构的概念组织起来的人类协作。
特别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你会发现,你的短板都可以通过互补的方式补齐。
未来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完善,产品、包装、宣传、快递、渠道都可以请人或者外包来做。
再比如你要运营一个公众号来赚钱,文章、排版、宣传、招商都可以请专业的人来完成,你不需要盯着你不擅长的领域,整天想着离开舒适区,只要找到合适的人补齐短板就可以。
2、长板才是个体的核心竞争力
前段时间有个词很火,叫匠人精神。
1955年,日本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经过严格筛选后将这些匠人保护起来,并给予资金支持,以防手艺失传。
这其实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很多匠人是不适应商业社会的。
商业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除了能做一个好的产品,你还得关注需求、成本、传播、渠道这些要素,这恰恰是他们的短板,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当这些短板可以轻易补齐的时候,他们的长板就成了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就像中国乒乓球队前教练蔡振华说的:“我们每天训练8小时,专练我们擅长的打法。我们的哲学是:如果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所长,你的优势就会大的足以淹没一切弱点。我们的赢球手只打正拍。尽管他不善于打反拍,但他的正拍势不可挡,所以仍能稳操胜券。”
只要把长板做到极致,超过80%的人,就打造出了你的核心竞争力,就像盖洛普一项涵盖200万人的优势调查得出的结论一样:世界上最成功的个体,都是通过将优势发挥到极致,而不是通过弥补弱点来获得成功的。
3、被人忽视的底板和桶箍
如果底板漏水、桶箍散架,讨论长短板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对于个体而言,什么是底板?在我看来,底板就是底层的能力和价值观,就像我们小时候读书时的语文、数学、英语,很多人觉得语文属于文科,而数学属于理科,对这一点我是无法认同的,它们应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帮助我们阅读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数学则是科学的语言,英语帮助我们在深入学习某一学科时可以学习更多前沿的一手资料。
缺乏基本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不论你的事业做得多好,桶里的水迟早都会漏光,要注意区别的是这些能力的习得与是否处在舒适区无关,你总不能说一个贪官,告诉他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不再收黑钱就是逼他走出舒适区吧。
什么是桶箍?就是整合的能力。上面的例子说到日本的匠人保护,其实也反映出他们较弱的整合能力,互联网时代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们至少也要做两件事:1、上网;2、发出请求。
2006年有一部经典的美剧《超能英雄》,在我印象中,这是第一部讲述变种人超级英雄的电视剧,主角peter的超能力最酷,因为他能模仿所有见过的人的超能力,而反派塞勒则能够通过隔空解剖大脑习得超能力,这部剧编到第四季就编不下去了,逻辑千疮百孔,因为随着正反派掌握越来越多的超能力,但是编剧缺没有整合超能力的超能力,以至于在互斗时观众对使用某个超能力而不用另一个超能力感到匪夷所思。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管理者,你的事业有多大,除了长短板,也看你能把底板做得多大,与之相配的桶箍做得多牢。换句话说,就是底层能力有多扎实、整合能力有多强大。
总结:
离开舒适区就是个伪命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哪有什么舒适区?对于想成长的人来说,留在舒适区才能大概率获得成长。
成长的底层逻辑是:打牢底层能力、强化整合能力、寻找伙伴补足你的短板,然后在舒适区把你的长板打造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