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狄更斯《双城记》
不知道为什么,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脑子里灵光乍现般的闪现了这样一句句子,来自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狄根斯,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是80后,确切的说是85后,可是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让我看不懂了。在我父母的年代,人们踏踏实实在一家单位从毕业干到退休,家家户户的房子都是单位分的,少数头脑活络的人在下岗潮中火速抓住了商机,开始顺应改革开发这个大趋势,发家致富。我至今还记得reform and opening up(改革开发)是我在21岁的英语口译培训班上学到的第一个单词。即使是那样,处在改革中的人们也只是利用差价,开开实体店,干个个体户而已,几年成为百万富翁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
在我自己的时代,我们是根正苗红的一代人,听爸妈的话,听老师的教导,不敢早恋,玩儿命刷题,20岁左右高考结束才用上了手机,然后扎扎实实读书,当然新概念作文的兴起,让一小批有思想有文笔的热血青年成为了如今的畅销书作家,比如韩寒。但80后的确开始转变了,很少有人愿意在一家公司干上10年,总是3,5年挪一个地方,也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开始创业。
到了90后95后,前几年还有人用,颓废的一代,或者,垮掉的一代来形容。因为他们的父母多是70后,所以物质基础上远远超过了50,60后的父母,于是他们从小享受到的生活就不太一样,80后还是在肯德基做功课的,而90后通常在星巴克酷圣石。但是如果要我来形容现在的95后,因为90-94还是出了很多有志青年,他们只是喜欢单干,不像80后愿意团结起来做事情,95后则是疯狂的一代,通常是两个极端,要么家庭条件超级好,从小好逸恶劳,要么穷屌丝出生又不想拼搏,恨不得一夜成名直接逆袭。继而网红出现了。
像我这样顽固不化的老人家还不知道网红为何物,也不了解网红有哪些人的时候,热门网红的一个小时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个普通上班族一年的年薪。她们总是穿着性感可爱的衣服,在直播间摆出各种卖萌撒娇的方式,通过收礼物,和客人聊天,甚至表演吃东西这类低俗趣味,来日赚斗金。我前两天和朋友路过一个甜品点,装修的非常欧系风格,适合闺蜜劈情操,竟然意外的看到了两个网红女,穿着暴露,典型的锥子脸,娇媚妖娆风情万种的摆出各种姿势,对着手机做直播。据说网红满足了宅男的“虚拟陪伴”以及推动了女神的“一夜暴富”。
可是网红背后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不能阻止自媒体的出现,只是这样的自媒体太不规范,太走灰色地带了。有些女主播为了吸粉,故意做出露骨的动作,以及浓妆艳抹,把自己拾捣的和天上人间陪酒女没差。这是一个利用人的感情,甚至玩弄人的感情的职业,而这样的剑走偏锋,其实是要付出代价的。我曾看到过一个报道,一位做虚拟女友的女生因为介入了一位男士的真实家庭最终被杀害的惨剧。另外一个弊端是,这是一个很容易被淘汰的行业,犹如昙花一现,一些真正靠自媒体传播知识的平台,是值得支持和尊重以及推广的,而那些毫无意义的“么么哒”,“你好坏”,最终能给这些“女神”带来什么呢?引申开来,她们无非是想推广自己的淘宝店,或者借网红的那几年,迅速进入演艺圈娱乐界,想走捷径以为自己很聪明的网红,殊不知世界上并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任何旁门左道,终将付出代价,这代价是惨重的。
说完了网红,再来看看现在的教育,现在的00后也正处在水生火热中。每天晚上都是英语课奥数班写作训练营啥的,周末也不闲着,要学钢琴学画画学围棋学跆拳道。我很庆幸自己出生早,该受苦的日子都结束了,不然,非得被这个时代逼疯了不可。
罗辑思维的罗胖老师讲过一个话题,教育,即将到来的社会分层。简单概括一下是:底层家庭,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赚钱的工具,中层,把孩子培养成可供上层挑选的艺术品,上层,则是世界舞台的决策者。而中国的虎爸狼妈,已经为这样的迫切感而疯狂,但凡家里有点家底的父母,买不起几百上千的高价房,于是都用来投资下一代的教育,不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而是大家都在拼,削尖脑袋往上爬,爬到上一个阶层去。
以我两年在国际学校的工作经历,分析如今国际学校在中国遍地开花的“井喷年”趋势,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在纯老外的国际学校,美术课不再是单纯的画画,老师讲述着梵高的艺术生涯,音乐课也不再是唱歌,老师播放着世界名曲音乐会的演奏现场,英语课不再是拼读抄写,老师要求孩子们改编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结局,充分发挥想象力,数学课也绝不是计算数学题,而是模拟一个餐厅,大家煞有介事的记账讨论是否合理,历史地理课不再是枯燥的背诵过去发生的事,孩子们给几千年前的秦始皇写信,告诉他现在国家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外国的孩子脑洞大开,这也是为什么,有家底的家长拼命给孩子换了国籍塞进这样一年收费二十几万的学校的理由。
可是更多的孩子进不了纯国际学校,于是双语学校也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们沿袭了国际学校的教学风格,用英文来教授所有的科目,老外老师坐阵,让孩子“不出国也学习国外的教育模式”。在双语学校的孩子于是面临了双重压力,他们不像国际学校的孩子只有出国这“华山一条路”,而是既要准备国外考试,也要应付国内的中高考,等于买了个双保险。可真正累的是孩子。捣糨糊混日子的老外何其多,课堂上没吃透的东西,课外还得花时间花钱请私教补习。
更多的孩子依然在公立学校,老师们当然忙不过来,不能照顾的面面俱到,于是建立了微信群,各位家长每天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群里因为没有做功课或者考试成绩差被点名,那感觉,比股票失败还丢脸,还肉痛。公立学校的孩子因而也是补补补,我的学生就是,既有新概念老师,又有外教,还有我这样每周去给她画重点的陪读老师。周末的时候孩子也没有闲着,学骑马学打高尔夫,因为孩子的妈妈希望以贵族小姐的规格来培养她,万一将来读书统统失败了,还能以不错的容貌和修养气质,嫁一份好人家。
除了房价,能让全民在这个时代如此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也唯有教育了吧?可是教育,真的能越来越好吗,如此疯狂的急功近利,爸妈都关心孩子你飞的高不高,我一个旁观者的老师,却很想问一句,孩子你飞的累不累?
最后来说一说时间,而且是和微信放在一起说。虽然这个时代已经如此浮躁了,我依然相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扪心自问,大家平时有多少时间用来读书呢?比起犹太人人均每年读64本书的记录,我们是否因只读了一个零头而惭愧呢?在地铁里,谁不是低头看微信,在聚会时,也各自刷着朋友圈。微信已经以她的强大的多样性,占据了国人大多数的生活。每天必须阅毕所有的朋友圈状态,还有那么多的公众号,简直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除了微信,还有各种各样短频快的事情,占据着你的时间,比如电影,比如唱歌,比如泡吧。之前已经在另外一篇文章《时间管理,你真的会吗?》里面说过机会成本这个经济学概念,你花了时间做了一件事,就意味着你放弃这段时间做别的事。比如读大学除了支出生活费学费,还有你放弃了工作赚钱的那几年。
然而读书是穷人也可以的最后一项高贵。你可能没有金钱去旅游,去大吃一顿,去给自己添置行头,做投资,你不可能没有几十块钱买本书来阅读。那些你静下来,不浮躁的阅读过的文字,是支持你前行的人生动力。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每天24小时,对我来说,我已经不年轻了,我做每件事都开始习惯认真考虑核算机会成本。与其去看豆瓣上评价很烂的电影,不如安静的宅在家,读一本有意义的书,至少她教会我成长,不会辜负岁月的流淌。
我想我要结束今天的唠叨了,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网红,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那一去不复返的宝贵时间,竟然也被我凑成了一篇文字。在这个最好的也最坏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从自身出发,认清前方的路,然后,有条不紊的前进,不去嫉妒别人,因为那对你毫无用处,慢慢远离浮躁,直到你终将发现,你的成功是因为,在时代的浪潮中,你淡定的做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