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为何,特别喜欢刘长卿的几首诗。读着读着,你就能读出那灵动的深邃禅意。如他的这首《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寺院的幽深和晚钟的悠远,似乎它们正在欢迎灵澈的归来。分别的时候到了,灵澈上人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晖,独自向着青山走去,渐行渐远。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然可以生动地想象出来。斜阳随灵澈的身影移动,紧随而不舍,好像斜阳对这位高僧很有感情,也要来送灵澈一程。
多么悠远飘渺的意境啊!我们仿佛也都随着灵澈上人走进了绿水青山。刘长卿的诗,多五言,简短的几十个字就把山水间的禅意书写出来。
再如他的这首《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语言浅淡质朴,: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想: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则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远望“白云依静渚”,。近看则“春草闭闲门”,蓬门长闭,碧草当门,道士不在寓所。一路莓苔幽静,这里的白云、芳草、静渚、闲门,更充满静穆淡逸的氛围。渚是“静”的,白云、芳草也是静静的。门“闲”,不遇之人,来访者不期然而然的心境也“闲”。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和谐默契,不受丝毫纷扰。在自然景物的观照中,悄然融入自在平静的心绪,来访不遇的怅然,似乎被这清幽、宁静的环境,带有内省参照的“禅意”所冲化,渐趋恬然。
独闭的闲门,摇曳的小草,使人浸润在“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幽静自在境界,滋味咸化于这静默的世界之中。
上四句叙寻而不遇,意绪明白。后四句继写一路景观,浑化无迹须缓缓味出。“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这看松寻源,所趋何向,是不遇而再寻,还是顺便一游其山,还是返回?道士不在寓所,因此这寻水源,也就是寻道士,“随”字简洁,山道纡绕,峰回路转,随山探源,缘水经山。其间林壑深秀,水声潺潺,都由这个“随”字导人神游,启迪丰富的“曲径通幽”的想象。上句“过雨看松色”,或指道士居所“门外景”,或指“随山”时的景致。忽然遇雨,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
“过雨”,涮新了松色,也带来冥想。自生自灭的短暂一“过”,和静静白云一样,已在写“禅意”(金性尧)。
尾联的“禅意”,用得精妙。诗人看见了“溪花”,却浮起“禅意”,从幽溪深涧的陶冶中得到超悟,从摇曳的野花静静的观照中,领略到恬静的清趣,溶化于心灵深处是一种体察宁静,荡涤心胸的内省喜悦,自在恬然的心境与清幽静谧的物象交融为一。况且禅宗本来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领会出“禅意”,因用“与”,把物象和情感联结起来。禅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内在相通之处。佛道都喜占山林,幽径寻真,荡入冥思,于此佛道互融,而进入“相对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芳草松色、白云溪花的美感,“禅意”默想的清享,都清美极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惬意自得的感受,也都含融在诗的“忘言”之中。
今天还有多少人能与尘世的浮躁喧嚣里生出这些许的禅意?恐怕少之又少。心躁了,灵魂自然安静不下来。籍此,看花只能是花,看水也只能是水。山水再无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