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天,仿佛肺腑里也侵入了一股浊气。不停地搅动、翻滚,闹得人不得安宁。从我住的楼层望出去,车道上的路灯像一双双浑浊的眼睛。你盯着它,它也在打量着你,饱经沧桑又充满怜悯。
时常,我不知该怎么安抚自己焦躁的心;时常,我感到生活里有一种巨大的缺失。这种缺少,不是物欲的不满足,而是精神的不充盈。一如作家周国平所说:“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要融入一座城市,其实也很容易。你只要保持自己像一个车轮,靠着惯性永不停歇。你磨掉纹理,磨得光滑,你对一切司空见惯,保持着冷淡和木然。你对人保持着脆弱的信任,矜持而疏离。
然而,它也意味着,你将缺少对自己内心的关照。我们总是害怕会错过什么,优惠的折扣、热门的话题,行业的讯息或者其他好玩好看的东西。人人都有一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紧迫感,渴望活成精明难干的样子。网络上盛行的一篇篇鸡血文,就是对当下最好的反映。
我们都渴望成功,这种渴求折磨得你辗转反侧、抓心挠肝。其实,又是何苦?人一生中辉煌的时刻短暂,其余的日子,都要与平淡作伴。
小时候憧憬着长大,总觉得长大后自己能成为一个特别的人,那些美好的愿望都会一一实现。还记得儿时的课堂上,老师总会问你长大后想干什么?那些想成为科学家、画家、作家的人,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和鼓励。
没有人愿意当普通人。就连学校教育,也在引导你要变得不平凡。直到离开学校的象牙塔,你才会发现真正的生活刚刚开始。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走到金字塔顶尖,成为XX家。其余大部分人,都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
长大,就是梦碎的时刻,成长是残酷的。
于是,当你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普通的角色时,就得承受内心巨大的落差。你得先失望、徘徊、迷茫过一阵子,才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会真正明白,余生该怎么过?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就在愤愤不平、郁郁不得志中度过这一生了。
前两天与朋友饭后散步,谈及这个问题。不得不感叹,能够支撑我们度过漫长岁月的观念和能力,都不是学校教会我们的。比如说,如何面对人生的失意?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在物质追求和心灵滋养中间找到平衡?如何培养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将采取何种方式度过这一生。可学校的教育永远与现实脱轨,它让我们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不平凡的梦,给每个未经世事的孩子,灌输追求成功的人生观。仿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功。学校给不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只有在一次次摸索,头破血流之后,才能接近真理。
有时我在想,如果学校的教育,不是一味对分数的追求、书面知识的灌输,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一颗强大的心灵。那么,我们的得失心,是不是就没那么重?即便是一生波折,是不是也会更容易获得快乐?
如果是这样,你会明白接受失败的能力,比追求成功的能力更重要。因为人生的高峰只有那么几座,相比于攀上顶峰,我们大多时候是在路上的状态。能够将平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比享受辉煌的能力更重要。因为大多数的喜悦,都来自细碎的小日子。很多你当时觉得并不重要的时刻,反而会在记忆里,越久越深刻。
可惜,大多数的人都要面对来自心底的空洞。缺少对美的感知,对自身的关注。生活的要求极低,觉得什么都可有可无,又什么也没有得到。乏味透顶,又不想改变觉,恐怕这就是最糟糕的状态了吧。
最近读到苏轼的一阙词,觉得韵味悠长,非常喜欢。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雪沫清茶、春盘素菜,苏轼感叹:人世间最有味的,就是这清淡的欢愉。这清欢来自对疏淡简朴生活的热爱,对浮华喧嚣的刻意远离。这给我许多启示,近来规划旅行,总想找一个离家近、风景好、人又少的地方。现在想想,大约是想要生活贴近一种清淡的欢愉。
但作为一个现代人,我恐怕没机会体验到苏轼那样的“清欢”了。纯净安然的时刻,早已断送在人声车声以及自己的浮躁和视野的浅薄里。所以有时,我想要减少一些与外界的连接,摒弃一些这时代赋予的便利。
因为心不静,俗世便没有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