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我跟一个清华毕业的哥们去另一个朋友家玩。朋友家的小女孩在门口的水泥地上玩滑板。出于无聊和好奇心,我和清华兄就跟着小女孩后面学习滑板。不到半天时间,清华兄竟然学会了玩滑板,而这么多年下来,我依然没有学会如何操控滑板。
当时,我心中就在暗暗地想,普通学子跟清华学霸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多年,带着这样的困惑,先了解一个关于学习和工作的方法论。
心理学家通常把人的认知和技能分为层层相嵌的三个圆形区域:最里面的是舒适区,处在这个区域通常是已经熟练掌握了各种技能,不需要我们再去思考,已经形成了肌肉反应的状态;大脑的最外面的区域,我们管它叫恐慌区,是我们不具备的能力,即使通过学习,在短期内也难以掌握的技能。如: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热力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轨道力学等,可是,却异想天开想要造一艘火箭;介于舒适区域恐慌区之间的区域,是学习区,这个区域的知识和技能是我们目前不具备的,但是,通过一定的学习是可以掌握的。刻意练习,必须是在学习区里面不断精进,并最终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
那么到底什么是刻意练习呢? 物理科学家万维钢第一次引入了这个词。他给出一个公式辅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刻意练习=核心算法*10000次。核心算法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也就是事物背后的规律;一万次当然只的是大量、专注地练习。
如何才能做到刻意练习呢?达到刻意练习的境界通常需要四个阶段:
一、只在“学习区”练习。美国有研究机构调查后发现,很多工作2-3年左右的医生的医术方面已经达到甚至可以超过有20年工作经验的医生,而那些工作20年的医生只是工作时间长,他们的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他们凭着经验和习惯给病人看病、开处方,医术上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新的长进。而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高手,关键在于是否长期让自己处在学习区,并刻意地在这个领域内练习。
二、找到背后的规律(套路),有目的地练习。百度前副总裁李叫兽很小的时候就是刻意练习的高手,他刚上初中时由于个子矮小,经常在本班或其他年级男生的玩闹中挨揍。于是,他潜心研究发现,要想击败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击打对手的最软的部位,比如鼻子、下巴等。发现这个规律以后,他苦苦练习了整整三个月,最终成了全校打架最厉害的人。
三、大量、专注地练习。足球运动员在平时练习中,通常采用大量、专注地练习。他们经常在不舒适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练习过程中经常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 如:第一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 第二天是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第三天是5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接下来的一个较长的阶段又专门训练左脚射门。
四、获得及时反馈。我们都知道足球、篮球、长跑、考驾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需要教练。他们在刻意j练习的过程中,随身获得教练的反馈,有助于最快时间的纠正错误,不断优化一些动作;企业里面其实也有教练制,企业里面很多岗位都有学徒制,这其实也是为了获得及时反馈;如果没有教练怎么办?我们可以制作自检清单,定期复盘自己。
回到开头的故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学不会滑板,就是因为能力差距太大,直到接触刻意练习,我才顿悟,我们普通学子跟清华学霸之间的差距不是我们的智商和能力,而是----刻意练习。
清华兄从决定学习滑板那一刻起,就完全放空自我,就像一个求知的小孩子一样,而不是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担心自己还不如一个小女孩,让人笑话---只在学习区练习 。
最初尝试的时候,我俩都是上了滑板都会摔下来。不同的是,他会把小朋友叫过来示范,自己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和掌握事物背后的规律。
他自己练习滑板时,先是练习站上去,不让自己摔下来,熟练以后再练习滑行-----把项目切分成一个个小的单元,专注、重复地练习。
滑行一会他就会把小孩叫过来交流,哪些动作和方法有问题,然后及时调整----及时反馈
史蒂芬·柯维有一句话:想法决定行动,行动形成习惯,习惯铸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明天的命运取决于今天所想、所做。而刻意练习正是铸成性格、命运的非常棒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