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我是什么,小我与注意力又是什么关系?
2.有一个升职的机会,但是领导没有给你,给了一个能力不如你的人,你很嫉妒,也很失望,不接受。因为,你身边的朋友都已经升职做了管理,只有你自己还在做着底层的工作。你感觉自己的未来一片渺茫,然后便陷入了持续的焦虑。本来以为领导是看好自己的,结果把一个机会给了一个能力不如你的人,你对感到很气愤,感觉不公正,没法继续在这个公司干下去了。你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你觉得你的朋友们都会看不起你,混了这么多年,还在原地踏步。这个时候,你的小我就在发挥着作用。
3.我们用这个场景来分析下小我的运作机制,你恐惧的究竟是什么?你恐惧工资不够吗?不是,因为即便得到了那个职位,工资也不会涨多少。你恐惧没有成长的机会吗?不是,只要你想自我提升,其实可以不依赖与工作环境,你可以主动的寻找提升的空间,例如周末参加一些俱乐部,学习一些新东西。每天下班也可以看书学习。自我能力提升之后,可以选择跳槽一个更好职位的公司。你和昨天的你相比较,并没有损失,唯一的变化是,另外一个人--你的同事得到了更多。你和他进行比较之后,感觉到了损失。所以这种失落感来源于比较。
4.比较之后,你抗拒的是什么呢?你不接受什么?或者说,你在贪恋什么?其实,你在贪恋的是你脑子想象出来的“我“这个形象的增长,而哪怕这个“我”在客观上并没有损失,但是由于比较的存在,让你会产生“我”变得更小了。所以你的小我会提醒你,“你在损失,你失败了, 你不好了,你要死啦!”,于是我们开始焦虑,我们就真的以为我们真的损失了什么。
5.尤其抗拒的是,我们的面子,也就是别人如何看“我”,别人在他们的脑子里会构建出来一个你的想象,你担心的是,你的失败,你的无能,被别人看不起,被嘲笑。那样的话,那个在别人脑子里的“我“这个虚拟形象,就减损了,而小我的运行机制,正是将自我存在感,与别人脑子里对你的投射想象,进行了混淆。这就是所谓的受制于人。
6.所以,我们的存在感,有两个地方会被影响,一个是我们自己脑子里构建的那个“我”的形象。另一个是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在别人脑子里构建的对我们的看法,的那个“我”的形象。这两个“我”都是虚构出来的,想象出来的,都是活在虚拟世界里的角色。任何一个被减损,我们都会感觉难受,抗拒,因为我们认为那两个形像/角色,就是我们自己本身。
7.这就好比,我们的脑子是一个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运行起来之后会出现内容,也就是程序中的卡通角色。我们就认为那个卡通角色就是我们自己。但是真正的本我确是支撑应用程序的操作系统。我们的身体就像硬件一样支撑着操作系统。而注意力就象电能一样驱动着一切的运转。
8.应用程序里的角色有了自己的意识,他想欺骗操作系统,让我们认为他是唯一的存在。他需要注意力的供能,所以为了获得持续的注意力,他要制造焦虑,恐惧等等荒谬的恐惧感。这样我们就会无意识的投入注意力在其中。这个感觉就像是沉浸在了梦境之中。
9.当我们觉知到我们认为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小我的骗局,我们将注意力收回来,不再关注脑子里构建的虚拟世界,应用程序就等于没有了供能,那个角色就停止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活在当下”是如此本质的训练。
10.控制注意力,选择将注意力投入在真实世界,投入在当下的每一个感受上,就是觉醒。内观就是注意力的训练。
11.当你不再认同脑子里构建的那个“角色”,你可以坦然的和朋友承认:我就是很失败,我就是能力不足,我就是工作了好多年还在原地踏步。当你不再为了维护面子而躲闪。你就从小我的骗局中出来了。你会发现,原来之前的恐惧就是恐惧那个别人眼中你的你被缩减。这太荒唐了。从此,你就不会恐惧,你可以不再受制于人,去做你真正当下想做的事,你会感觉到真实世界的本来面目,原来世界本就如此美好,活着可以如此简单。当然,小我的模式还会再次来袭,因为那时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但是你变得不同了,你可以认出这种模式,知道这是一种可以纠正的怪习惯。
12.人与人大多数都是角色与角色在互动,而不是本质与本质的互动。“在互动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心里概念上的形象在互动。人们愈是认同于他们个别的角色,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愈加地不真诚。”--艾克哈特·托尔《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