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
百科周刊发布的日期是每周二,所以每周一晚上我会整理下,然后写个千把字的正经“扯淡”。可端午的小长假放到了周一,所以当今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我就知道大事不妙了。不过不幸之中的万幸是,上周一个人也没有@我,所以也就不必整理啥科普资料啦!(比所前杨梅还酸的啦啦啦)
避免心酸的一条广告(注意有点改动):
欢迎小伙伴们把看到的好吃的(煮烂的不行)、好玩的(违法的不妥)、好看的(重口的慎重)发朋友圈并@我或者截图发到我们的公众号上(改动在这里),我会给你找到答案。每周我还会从上周@我的内容里精选出好吃好玩好看的整理汇总与大家分享。
酸完了,回来继续码字。记得过年的时候卖水果,每天要写点软文促销。要好的车路士球迷转载了,说有趣,希望坚持下去。然而等水果生意淡了,我开始筹备画海岸线自驾游而停止写软广告时,他酸酸的回了句:我就知道你坚持不下去。这里并没有要贬低车迷的意思,相反,我一直觉得在广大球迷团体里,车迷算的上是相当有素质,且懂球懂人生的一批。我想说的是,关于坚持这件事情。
写水果软广告前,我一直坚持在简书上写自己的文字。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成为简书推荐作者,大概写了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里,我体会到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快乐,也常常会写着写着便已经是凌晨三四点,但却毫不感觉辛苦。当然,主要是开始写的点也基本晚上11点后,前半夜各种纷乱各种事情会扰乱思路与情感。我也曾努力尝试在晚饭后便开写,但除非是灵感如泉涌,否则往往是蹉跎到了11点后还未码下半字。不等到夜深人静,只剩那条食人鲳偶尔撞下鱼缸提醒着时间,键盘便敲不出字符。于是,我在上床前的日记里这样子写到: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大文豪总要有个书房,武林高手需要闭关。
在开始这份百科周刊前,我自知科普实力完全是个菜鸟。但心里那个成为“博物学家”的梦却痒的不行。纪录片看了好多,但英文水平不行,光靠翻译那肯定是靠不住的。也有段时间天天看维基和百度百科,可随着维基的日渐封闭和百度的极度扯淡,这姿势的积累便又陷入停滞。于是,我想起了博物杂志的微博,并花了一周时间全部看完了!
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有6000多条微博。按原创70字,不含转发的字数,那就是430360字,相当于两部多的长篇小说。这里还没有算上大量的图片与转载的长篇内容。微博每条看似易读,但凡事就怕认真。等我真的开始用心看时,才发现这任务的艰巨。每天,手机的微博客户端只有博物杂志的内容,我不敢去点那些评论和@,因为怕翻不回原先看到的地方。坐在电脑前,唯一的事情便是挖坟看从前的微博。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这一个礼拜,我几乎告别了其他微博和信息,除了上班吃饭,手上便只有看,再看。收获是巨大的,付出也是相当的。
想起那句旅行的名言:当你决定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全世界都会帮你。
而我突然明白了这更深层的意思:当你开始抛开那些无聊的羁绊,全世界都会安静下来,专心专注会让你看到你所希望看到所希望得到的帮助。这是我们自我救赎的结果,而非客观或者外界的主动帮助。
我一直非常敬佩氓哥的一个同学:第一次接触他时,他还是一个兰桂坊动物,各种“喜爱夜蒲”。而等我第二次去香港过圣诞,想再邀他喝一杯时,他已经宣告告别大腿与霓虹,专心那些牛逼又超乎想象的难的金融与会计证书。等第三次听到他的消息时,他已经是北京某个银行的行长了。他总能静下心来做自己的想做的事情,而且非常专注。
其实博物杂志的官博在一开始也只是专注于营销,大量的转发与广告,而且时常是要自我推送一些科普知识。与如今每日大量的@求科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11年12月,那时候,才陆续的有人开始@博物杂志 向他提问要求科普。然后渐渐的,慢慢的,在2012年的人气积累后,到了2013年几乎每一条微博都是回答提问。博物君的盛名才开始在微博界远扬。
厚积薄发,宁静致远。在美剧《黑帆》里有个场景非常喜欢:二号男主一开始总是被其他船员排挤,但他坚持在午餐时间做夜间值班的“工作报表”,即使会遭到当事船员的拳头也没有停止。渐渐的,这样的工作报表成了船员么每日生活的必须与参考,他也渐渐的被大家接受,并成为具有“群众基础”的新舵手。就像他一样,当你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坚持不仅是做这件事情,更是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排开,即使会受到阻碍。就像航行的巨轮劈波斩浪方可前行。
我们也许并没有什么天赋,也没有什么高远的志向,但一份耐心与坚持完全可以尝试。更何况对于我这种记性不算太好的笨学生来说,反复的试错与重来比一步登天更切实际。现在的我虽然看完了博物杂志的所有微博,可要拍拍胸膛那还是缺了很多底气,既无实战检验(没人@)也无理论证书(非专业出身)。只想着希望大伙儿多多@我,你得到答案,我也能收获姿势。
开通公众号提问,欢迎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