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上海一17岁少年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批评后,一气之下跳下卢浦大桥,当场身亡。我们可以看到少年母亲在车流之中停下车,下车到后座去指责少年,而少年在母亲回驾驶座之际,开门跑到桥边,翻越栏杆,一跳而下。全程只持续了5秒,可以看到此中的决绝。
事情发生之后引起社会民众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少年不负责任,罔顾自己的生命,让亲人饱受失亲之痛;也有人惋惜,大好年华就这样消逝;当然也有人对这位母亲感到遗憾。
事情已经过去大半年,这位母亲是如何度过这半年的,我们不得而知。回顾这起事件,我觉得从这件事上透露出的,正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悲哀。在某平台上看到一个评论说:他比我勇敢,我是因为贪生怕死才活到今天。也有的说:有多少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灵魂无数次跳下了这样的桥。只是肉身还坚持着,麻麻木木长成了大人。
为什么中国式家庭教育会导致这样的悲哀?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父母和孩子等级化
父母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父母该怎么当。有句古话说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父母把自己定位成有点像老板,而孩子就是自己手下的员工,从生下,养育,培养成才,各方面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孩子不听话就开始责骂,一句“都是为了你好”硬生生地把孩子刚要反驳的话给憋回去。
把自己和孩子区分在不同的等级,在这种等级之下,难免会有反抗。有反抗怎么办?语言上的谩骂,嘲讽,甚至行动上的体罚,混合双打,全招呼上,看你还不老实。
打完,骂完之后呢。孩子老实了,父母满意了,觉得自己教子有方,很厉害,心中暗喜。但是孩子心中会怎么想。也许是埋下怨恨的种子,也许是自杀的念头。反正不会是正能量的想法。不可能别人打你一巴掌,骂你一句猪都比你聪明。你还觉得别人说的对,打得好吧。
一次一次的责骂,体罚过后,孩子心中的负能量越积越多,终会有爆发的一日,也许压死骆驼的最后的一根稻草就是你下一次的批评。可能和17岁少年一样,用自己的死换亲人一生的悔痛。也有可能想的很极端,像北大弑母案那般。不管结局怎样,这都是悲剧,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又何尝不是第一次做孩子呢?父母为何觉得自己就要比孩子高一级呢?因为自己早生了几十年?还是单纯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可以任意打骂。照我看来,父母更要感谢孩子,因为孩子的到来,你们当上了孩子的爸妈。
爸妈这个称呼是责任,是爱,是孩子赋予你们的。孩子让你们有机会感受到为人父,为人母的感动,让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之后,回到家有一个声音说:老爸,你是最棒的!让母亲买菜时砍价成功后回到家有个声音说:老妈,你真厉害!不愧是我妈。
在孩子眼中,十月怀胎的母亲,勤苦持家的父亲是最优秀的父母,因为这是他来到这个世上,最开始建立信任的两个人。如果父母将这份信任亲手摧毁,可想而知对孩子产生多大的打击。
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两个都是新手,为什么就不能一起练级,一起打败生活的怪兽?
无效沟通最为致命
事件中的母亲如果换种沟通方式,或者换个沟通场合,也许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都不知道怎么沟通,而且很多都是无效沟通。
什么叫无效沟通?我举个例子。
“老师说你这次考的很差,你还想玩手机,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都几点了还不睡觉?”
“考这么差还不知道好好学习,快去写作业”
“没有写完作业,今晚就不要吃饭了!”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再看看你。”等等。这些沟通方式,是不是很熟悉?但是在孩子心里会怎么想的呢?
他会想:我是不真的不如别人,是不是真的很笨。笨到连家人都觉得我是个累赘。
而父母却一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教都教不好,甚至怀疑到是不是自己的基因出了问题。却一直没有发觉自已与孩子的沟通出了问题。长此以往,孩子心里难免会有怨恨。很多父母直到这时候还在埋怨孩子,你为什么要恨我,我生你养你,给你吃给你住给你穿,你就这样报答我?
一连串的审问下,孩子也说不出为什么,但是就是恨,心中有一团火气让自己觉得父母不爱自己,让自己想逃离这个环境,甚至是逃离这个世界。
孩子叛逆,父母感到挫败感,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那么听话,那么懂事。自己的孩子却连自己家都不想回。
在我看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首先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有效的沟通是让父母认可孩子的前提下进行沟通。孩子不是不能骂,可以骂,但是要有道理,同样要给机会孩子说话,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场辩论会父母不能同时充当辩手和裁判吧。对方辩手刚要开口比赛就结束,观众看了都不服,更何况选手。
做父母能教给孩子的不多,现在小学一年级的作业有些都能难住家长,父母能教给孩子的是品行,教养,爱人的能力。而这些,是通过父母早生几十年的经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就是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