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理智与情感》所蕴涵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中国式诗意的影像再现
摘要
中国自古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论家在对古典诗词的品评鉴赏中,形成了一套包孕诸多审美范畴的诗学理论。成长在这一文化背景下的华裔导演李安,自然潜移默化地受此影响,因而有了这部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名作《理智与情感》。本文将借助中国诗学理论中“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具体分析《理智与情感》中蕴涵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揭示影片所传达的中国式诗意。
关键词
理智与情感 中国美学精神 中国式诗意 意象
正文
李安在《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这篇文章中曾这样说过:“你要注意你的特色 , 你不能把自己的本色去掉。因为你不可能比好莱坞拍摄的美国片更像他们。”①那么“自己的本色”具体是指什么内容呢?李安并没有详细论述,但我们可以从电影所展现细节中找出来。本文试通过对《理智与情感》这部电影的分析,具体论述李安所说的“自己的本色”。笔者以为,在《理智与情感》中,李安“自己的本色”即在于对中国式诗意的运用。整部电影宛如一曲洋溢着自然风光与田园气息的爱情诗篇,处处弥漫着令人陶醉的诗意气息和典雅韵味,给观众带来不尽的美的享受。这种电影体现出来的“中国式诗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现代电影叙事的完美结合。
从诗经三百篇至今,浩浩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诗歌的缺席。古典诗歌既是古代诗人所留存下来的一种审美对象,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千百年来,诗论家在对诗词的品评鉴赏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套包孕诸多审美范畴的诗学理论。下面笔者将借助中国诗学理论中意象这一审美范畴,具体分析《理智与情感》中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意象一词,《辞海》解释为:1、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2、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和“象”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次把“意”和“象”联系在一起的是《周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②这里的“象”还只是天地自然之象,是为了体现所谓“圣人之意”,并非审美意义上的。直到魏晋玄学中出现言意之辩,审美意象方始出现。
电影作为以视觉造型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无疑可以从中国美学的意象、意境理论中获得丰厚养分。李安曾说:执导西方电影后,反而让我第一次觉到自己是东方导演。我开始注意如何运用影像、情景,去反映角色的内心世界……对白应该与风景对应。这里的“风景”即本文所论述的审美范畴——意象和意境。
下面笔者将从诗学中意象这一角度,通过对《理智与情感》中的意象分析,说明影片所蕴涵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一)一切景语皆情语
裴亚莉老师在《风景与李安电影的欲望呈现》中总结《理智与情感》这部影片的特点:在跨文化语境中“融情于景”。⑥比如在塑造感情外露、任性奔放、直爽热情的玛丽安这一人物形象时,往往将她置于野外,以大自然为背景,如同对外敞开的心怀。不仅如此,她的感情变化同样与自然相配:脾气好的时候,辅之以阳光灿烂的风景,坏的时候,则是急风暴雨的画面。她在暴风骤雨中两次遇险,分别代表她与威洛比爱情的开始和结束。在第二次暴雨中得了重病,象征其过分用情,反受伤害。最终被布朗顿上校救回,同样是对她过分沉溺于感情的挽救。这组风景,仿佛一场仪式,祭奠玛丽安心中对威洛比最后的情愫。没有语言的推动,没有情节的铺张,仅仅用单纯的风景画面给观众讲述了一段爱情的结束,即是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完美注脚,堪称情景交融的典范。
在诗歌鉴赏中,我们常通过分析意象的色调、明暗、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性情气度,品味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同样,在《理智与情感》这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从一帧帧的画面、风景中,感受特定场景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情感。比如当爱德华出场时,在与之同时出现的懒洋洋的羊群、蜿蜒曲折的河流,这些画面中,我们可以管窥爱德华性格的腼腆内向以及他与埃莉诺之前爱情的含蓄委婉。这种借助风景衬托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思想情感,是“中国式诗意”在影像中的巧妙展现。
(二)意象的排列组合
鉴赏古诗词,我们经常会用到一种“蒙太奇”的表现手法。这里的“蒙太奇”即意象的排列组合。它原属于电影的表现手法,我们将其借鉴过来,并运用到诗词的创作和鉴赏中,由此也印证了诗歌与电影在展现美的过程中的相通性。在此,笔者将被借用到诗学中的这一意象表现手法再次回归到电影中,并存中国式诗意的角度阐释电影所蕴涵的美感。
在《理智与情感》中,影片对长镜头和场面调度的精心设计与娴熟掌控非常恰切,借助空间的错落层次反映不同人物的心理和处境⑦。比如,芬妮与约翰在谈论扩展庄园时,镜头左摇到坐在桌前手持鸡毛笔,不停书写的埃莉诺,在她正前方的窗外,是草坪上爱德华和玛格丽特以木棍斗剑的玩耍场面。她先是微缩眉头,继而报以一笑。窗外两人有惊无险的攻击,令她先是吃惊、继而松气、最后欣慰。接下来是长镜头,景深处有三道门,爱德华悄然穿过两道门,由远而近,转到他侧影,沿着视线,我们看到手扶门的埃莉诺的身影,她专注地看着画面深处妹妹玛丽安弹奏父亲生前喜爱的乐曲。在下面他们谈笑着去游玩小木屋的长镜头中,达什伍德夫人从画面右侧走下入画,镜头上摇,芬妮依栏俯视,神色阴郁,隐喻螳螂扑蝉黄雀在后”的意境。在意象排列组合的复杂镜头中,深刻地揭示了五个人物的心理活动轨迹。此外,从意象排列组合的特点,如远近、点面、虚实、动静等,使电影充满着跳跃性、节奏感,在有限的视角中最大程度地挖掘出艺术的表现性和感染性,给观众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
(三)留白
“我们最大限度地‘留白’……或者讲‘意境’,或者讲‘尽在不言中’。这是中国传统美学带给我们的对人生和生命的观照。”⑧而“这种‘留白’,这种‘尽在不言中’,这种‘含蓄’,就会使这部影片跟1000部西方电影不一样。”⑨
传统诗学理论中经常讲“得象忘言”、“得意忘形”。这一命题的核心意义,就在于肯定了艺术创作中的超于“言”、“象”的“意”,从而以有限表现无限,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这也就通向了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核心范畴——意境。④这一美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音乐、绘画、书法、诗歌等艺术领域,并且皆以“象外之意”、“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历代诗论中,对意境这一核心审美范畴的论述,最典型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诗品序》中,司空图将意境划分为二十四种,笔者以为,《理智与情感》的整体风格与《诗品序·含蓄篇》尤为相似: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之意,亦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种诗意的留白,运用到影片中,即营造一种余味悠悠的审美感受。
《理智与情感》最终以爱德华、埃莉诺与布兰登上校、玛丽安双双步入婚姻的殿堂作结。这既是众望所归的事情,也是观众早已料定的结局。因此,李安再拍这一情节时,省略了婚礼前的诸多事宜,省略了玛丽安病愈康复的过程,省略了爱德华任当地神职人员的过程,而将镜头直接切换到婚礼现场。另外,在爱德华与埃莉诺这条爱情发展的脉络中,李安同样设置了许多的留白,这不仅与二人理性含蓄的性格因素有关,同样也是对留白艺术的巧妙运用,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在这部电影中,留白运用最巧妙的要数影片最后威洛比独自骑着马站在山坡上远远地望着玛丽安与布莱登上校在婚礼现场抛撒银币的画面。
李安在影片的结尾处没有为威洛比设置一句台词,仅仅为他留下一个夕阳西下的背景。与正在进行的婚礼现场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热闹一孤寂,一欢喜一忧伤。这种含而不露的情绪表达反而比直接用言语表达出的情感更觉沉重。此时此刻,他们内心到底会想什么呢?李安没有说,留给观众无穷无尽的思考:威洛比是真心爱玛丽安吗?他后悔了吗?玛丽安的爱情观是否有所改变呢?理智型的爱情好还是情感型的爱情好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造成读者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很重要原因,便是留白的运用。通过留白,引发读者在意象的空隙中引发不尽的联想和想象。
综上所述,《理智与情感》作为跨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作品,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其对传统诗学理论中意象的灵活化用是中国式诗意的完美展现。
参考文献:
①李安《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
②《周易·系辞上》
③王弼《周易论例·明象》
④《“象”、“气”、“仁”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美学范畴分析》史可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⑤张克荣编著《李安》,现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37页,第136页,第161页
⑥裴亚莉《风景与李安电影的欲望呈现》
⑦李容《理智与情感和奥斯汀的心灵风景线》
⑧⑨《以“小”搏“大”:坚守一方净土(张艺谋访谈录)》《电影艺术》2000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