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默写是语文中考试卷占5分的考题,也是学生常考长练的题。而错别字的纠正也是老师课堂教学的反馈,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抛除上课实在不听讲的孩子除外,如果大部分孩子古诗默写时都出现了某个字的错误,那一定是老师讲课时强调不到位。我这话讲的有点太绝对,估计同行看到了会不舒服,但我是这样的反思的:
我现在正在为期中考试做复习准备,每天早自习都在进行10分钟古诗小练考,举例如下:杜牧的《泊秦淮》,最易错的字是“夜泊秦淮近酒家”中的“近”字,孩子们都爱写这个“进”。我在考这首诗之前,寒假让大家把七下这册书所有古诗文都背诵下来,开学后为了检测孩子背诵的效果,每天考几句古诗填空题,并提前告知孩子们。可是我发现孩子们写错的字不是个别学生的现象,大家都容易在某个字上犯错。今天上课正好讲到《泊秦淮》一诗,我们聊到杜牧乘着夜色站在船头经过秦淮河,看到河岸两边灯红酒绿,依同学们的默写来看,杜牧接下来怎么做呢?之前我们介绍了出身豪门的杜牧,十三岁时批注《孙子兵法》,二十三岁写了《阿房宫赋》,二十六岁科举考了全国第五,才气十足。晚唐时期,杜牧的前期是颇为关心政治的,所以诗人夜泊秦淮河岸耳闻淫歌艳曲,感慨而写。我问那几个写错字的孩子,你说说诗人能不能进去点酒听歌呀,孩子说应该不能吧,那应该是夜泊秦淮哪个“近”“进”呀,孩子们肯定的说是第一个。
还有讲到陆游的诗句“箫故追随春社近”时,易错字“箫”,学生都愿意把他写成草头“萧”,讲课时让孩子看看箫和笛这类乐器都是用什么做的,孩子们说是竹子,所以,就很容易的把这个字记牢了。
当然,教学工作中这样的事例很多,老师们可能在备课的时候过去自信孩子们的能力,讲课时没有对易错字形进行强调,结果一测练就反馈出教学的不足处。所以,一定要及时总结反思,以备后续上课时再次出现这种情景。
看来,学生们这错别字难题还是可以破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