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会的话题,我不幸是个地道的门外汉。没有参加、主持或组织读书会的任何经验。
大学之前,因为考大学的压力,读课外书都是偷偷摸摸的事情,一般是在学校时抓紧读,课业作业都留到回家,以便让父母放心。周末逛逛书店已经不错了,读书会什么的是完全没有概念的。大学上了军校,是闭塞的环境,能坐在图书馆里清清静静地看看书不被杂事打扰都是不可多得的奢侈。那个时期能和读书会挂上一点边的可能是被阴错阳差地指派参加学校新成立的影评小组,定期观摩和讨论一些国内外的电影,有中文系的老师指导和组织并写出影评,想一想那也许是军校期间最快乐和“文艺”的事情,很值得怀念。军校出来在军队就业仍然是闭塞的环境,终于转业成功后忙于工作和创业,那个时期好像连书也没有怎么读过,开会都是在讨论项目和业务,读书会什么的想都没想过。
等到终于有余暇和心情拿起书,已经是身在国外,又成了边缘人。说实话,听到“读书会”这个词大概是在微信时代以后,在各种各样的群和一些偶尔经过的网站看看别人的读书体验和推荐,但是身在国外,对中文书来说要读书只能找电子版,看到别人热热闹闹推荐的书很想读,但是找来找去找不到也是经常的事。
关于读书会,我这个“外人”大概也只能提出些希望和建议了。
首先,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包容和宽容的环境。爱书的人集在一起,首先是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是爱看书的人一般也是爱思考的人,每个人的想法也会有千差万别,而且这也正是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分享的原因——要是每个人想得都一样,还用得着多说吗?从国内的大环境来说,还有我参加的一些类似于读书会的网上讨论经历而言,不客气地说,很多人戾气太重,不会好好说话,更听不得别人的不同观点。也许这在网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因为大家天南地北都隐藏在一个用户名后面,实际生活中可能完全没有交集,似乎可以不去顾忌太多,也可以不讲太多的礼貌,好处是实话实说,但很多时候讨论就变成争吵了。这在微信读书里很多书籍的留言评论中都能体现出来,点赞的固然不少,但对别人不同意见恶语相加的也不少。我不知道线下的实体读书会交流活动是怎样的,相信那里更文明些,但大家保持礼貌的同时会不会也同时隐藏了自己的真实观点特别是与主流不同的意见呢?只有在一个既包容又宽容的环境下,才能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同时具有真诚友好的氛围。所谓,“我坚决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维护你说话的权力”。这是不容易做到的,首先主持人或组织者就要有真诚的包容心,能把自己个人的喜恶放在一边,把组织和架设起的这个或大或小的天地看作“大家的”,而不是“我的”。
其次要有新意和创意。同一个话题,再有趣说多了也会烦。同一群人,如果说来说去都在差不多的话题圈里转也会乏味,这大概就是一些读书会办不下去或一些群最终“死掉”的原因吧。当然这也只是泛泛而谈,我自己就是一个很没有创意的人,所以我是即不会创立和维护群也不会去牵头组织读书会的人,“每逢高会厕诸公”之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