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东西方面,我算是一个很有前科的人。
大约在2004年,我在天涯申请了第一个博客。虽然从上个世纪开始就亲历了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过大部分时间忙着打拳皇和CS,真正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在网上舞文弄墨,已经是好几年以后的事了。
话说申请天涯账号之后,很是心热了一阵,呼朋唤友,也写了几十篇文章,也有了几十个看客。后来慢慢的,终于黄了摊子,写的东西越来越少,来捧场的人也终归于零。
那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还没有微博,网上的博客也大多非常朴素,也没有很多专业的博主。写点东西纯粹是出于好玩,顺便打发长得没完没了的在校时间。我在上面写了一些自己做的事情,写的很幼稚,有时候像流水账。还给女朋友——现在是老婆——写过一首情诗,我记得里面有一段内容大约是“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烧掉中二中三(我们学校的两栋教学楼)”之类,虽然有点肉麻,但也不乏趣味。还和朋友一起写了几段没头没尾的武侠小说,只有几千字,从主人公早上宿醉醒来写到吃饭出门,连一个打斗的镜头还没有就夭折了。
但那个时候很开心——那是我自己的一片天地。(顺便说一句,那个博客的名字是我此生起过的名字里最富有诗意的,叫做“翅膀和风和浅唱低吟”)
后来很快就上了班。
大约在2009年开通了新浪微博,顺便也就开了他家的博客。微博有几年发得比较勤快,到现在算下来发了700多篇——平均每年100篇,好像也不多。但考虑到我从不转发别人的东西,全都坚持自己原创,似乎也算有一点成绩。
回头来看,我的微博内容和方向也是一点一点不断在变化。而让人没有预料到的是,事实上一批熟人好友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个平台继续下去。
我可以说是一个不喜欢被围观的人——打麻将的时候如果有人在背后观战,那我必然如芒在背浑身难受——这说明我心理承受能力还很需要锻炼。最开始自己玩微博的时候,内容杂七杂八什么都有,吃个泡馍喝个啤酒都发一下,想到什么看到什么都愿意发表点意见。但随着慢慢有了几个粉丝,开始觉得不能不负责任地制造垃圾,于是秉承一贯坚持的“只发原创”的原则,尽自己所能,把一些心得和感受分享出来。后来,熟人玩微博的多了,大家互相加为好友之后反而很难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以前可能想起谁闹的玩笑,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说出来,不怕被陌生人看到。可熟人多了,就开始有所顾忌,就像白色恐怖之下“莫谈国事”,于是感到很多话不能说,很多事不能提——乐趣一下子失去了很多。
于是只谈风月——我的微博最终演变成了一个只谈我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的这么一个半日志性、半专业性的博客。随着年月渐长,看的多,写得少。我可能花了一周看一本书,花了一晚上看一部电影,结果只发一条微博立此存照,导致产量大大下降,最终微博也成了个植物人般的存在。
可能也是因为熟人(尤其是工作上的关系)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导致博客也停止了更新。博客这种长篇幅的载体,如果全都暴露在同事和领导的关心之下,那绝对是一种可怕的体验。所以这个博客又成了网路上一个小小的烂尾楼,不被人注意地自生自灭去了。
后来几年还在网易博客、LOFTER等平台上经过几次大同小异的不了了之的尝试,大概总结出了两点经验(可能仅对我管用):
1、如果想要一个自媒体的平台活得长久,轻易不要吸引熟人。老祖宗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如果熟人关注的多了,如我这般心思不够洒脱的人,难免飞的越发沉重起来。
2、如果想要这个平台有人喜欢,就不要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左顾右盼前冲后突。任何一个平台都不可能取悦所有人,我只能写我想写的东西,只能表达我相信的东西。有人认同的,自然会来;有人不以为然,那也天经地义。
晃晃悠悠地过去了这么多年,蓦然回首时,发现自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正在被这个时代裹挟,向不惑之年玩命地冲锋——于是忽然想,我好像有一些话想去说,有了些故事可以讲。我想要一个平台,能够让我在某些方面留下一些东西。对,就是为这个世界留下点痕迹。为老去之后的自己留下点可以回忆的东西,为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些可供追忆的片段。
我不懂摄影,不会画画。我只会敲字,只有这件事情做的还不错。好在碰到了“简书”,只需要会敲字就行。
所以选择了这个平台,想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上重新开始。“或不惑”这个名字,就像原始森林里晚发的一颗幼芽,有可能分分钟就死掉,但也有可能运气很好,可以长大,甚至长成擎天巨树——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这就是我为什么鼓起勇气,在“简书”平台又写文章。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