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69天
原文阅读: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讲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道理贯通。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门后,学生们问曾子:这话说的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先生学说的核心理念,就是忠和恕两个字罢了。
启发思考: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弟子们都想知道夫子的“道”是什么啊。按照曾子的解释,孔子的学问就是忠恕之道。
什么叫忠?“尽己之心以待人”叫忠。为人处世之时尽心竭力叫忠,用自己的感受去跟别人交往叫忠。忠于自己的内心,才懂得别人的感受和诉求。你想得到的,让别人也得到,或者让别人先得到。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什么叫恕?“推己之心以及人”叫恕。恕是如其心,是将心比心,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恕就是别人如果做了什么事情,你把自己放到他的位置去想,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遭遇的,也不要施之于别人,类似于今天常说的“同理心”。
忠是尽心诚意,是自守之德,是对自我的要求;恕是尊敬对方,是人际准则,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说的仁德的两个侧面。
在儒家看来,伦理秩序是一层层的圈子,人有亲疏远近之分,同情心是逐渐外推的。首先照顾好家人,同时,由于你有感知的能力,再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亲疏远近、尊卑长幼各安其位、井然有序,就形成一种稳定的小规模的熟人社会。
与儒家的观点不同,西方启蒙运动的观点强调人人平等,认为每一个人在伦理秩序中的权重都是一样的。爱世人,要跟爱自己的家人一样;爱遥远的异族,要跟爱自己的本族人一样。这样的观念在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的现代社会中有一定的价值。
不过,设想一下,当你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其他国家发生战争,成千上百的人惨遭屠杀,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这时,孩子突然哇哇哭着跑过来,他不小心用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指。你更关心哪一个?显然是孩子,儒家差序格局的伦理秩序可能更贴近真实的人性。
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的观点对此给出了一定的解释。人愿意为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因为要保证基因的传承;兄弟之间既有亲情,又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同一个基因的不同备份。当然,“自私的基因”的理论并不完美,无法解释许多社会性动物会有彼此帮助、为群体生存而牺牲自己的行为。
关心家人和人爱世人,可能是现代人都需要的价值观。不过,强调“人爱世人”的价值观,容易出于好意把自己的想法蛮横地强加给别人。因为这种想法是:我觉得正确的、好的东西,对你也是正确的、是好的,比如上帝、比如民主、比如自由贸易,等等。
而孔子推崇的“忠恕之道”相比而言则更为谨慎:”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对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奉行强权主义,而且合作共赢。我不愿意被别人欺负,所以我也不会去欺负别人。作为个人,如果把忠恕之道贯穿在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日常行动中,那就是真正的修为自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