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正式青豆大产的时节,我也随了一下时髦,买了10块钱的,3斤,一大兜子。因为家里人少,消化它也成了一大难事。为了更好保存,老婆将剩下的青豆一股脑地都煮了,在临睡觉时间又突然交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厨房的青豆还没有剥呢,要不然就放坏了,亲爱的,去剥一下去吧”(中间半句的“亲爱的”和最后的一个“吧”字是我臆想的)。我拖着十分不情愿的身体去执行任务。起初就是一个一个地剥,感觉比煮之前的青豆好剥多了,抵触情绪也慢慢减轻了不少。因为多,剥了一会,发现黏糊糊的怪难受的,下手抓抓看看还有多少,一抓不要紧,抓出了大事情。
下手一抓,还有好多啊,再一抓,掉出来好多青豆豆,这下可启发了我,我拿来了两双筷子,找来了一个更大点的盆,将还没有剥好的青豆倒进去,用筷子使劲搅拌,青豆豆一个个地都欢蹦乱跳蹦了出来。原本需要十几分钟完成的“艰巨任务”,两分钟被我轻松搞定,窃喜,终于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了!
躺在床上,回想剥青豆的过程,却又睡不着了。从剥生青豆,到剥熟青豆,再到快速剥熟青豆;从最开始的office软件中的“右键复制、右键粘贴”,到“CTRL+C”“CTRL+V”,再到“一键复制粘贴”,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都是从复杂、快捷、高效迈进的。这不禁启发了我更深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一进步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对现状的不满和改变现状的行动。如果对刚开始的那种繁琐机械的行为不感觉到别扭、无聊、难受等不适感觉,就不会引发你对改变的冲动和思考,最后再到行动又是一个过程,有时候这个过程就是“百度一下”就能解决的事情,如果不行动,还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比如,笔记本电脑每次启动输入密码时都会别扭,都需要额外在按一下小键盘上的“NumLocK”按钮,好几天都没有想着彻底改变,也就多活动了几下手指。这种改变,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牵引,追求更快捷、更简洁、更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造就了很多成功的商业品牌,如宜家。另外这种改变也不一定只有这三个阶段,还可以更高效、更更高效、更更更高效,关键是要有思考,要有思考后的行动。
想到这里,我又想到一个问题,这种总想着走捷径的思考方式对这种崇尚实干苦干的年代是否冲突,是否会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在工作上的一些务实作风,两者之间肯定会相互影响,也肯定会需要一个过程,看来我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