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三集央视纪录片《零零后》,本来是抱着学习和收集素材的心态,结果看完后感触好多需要疏放一下。
第二集的主角是13岁的女孩萌萌,相比父母更愿意与闺蜜们待在一起,在家里是一副封闭自己的状态。而父母一面无奈,一面又忙于对2岁二宝的照顾。青春期的沟通障碍,是这一集的主要命题。孩子不是不想与父母连接,萌萌坦言特别想回到小时候,父母也无法攻破孩子的防线,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的沟壑在我看来就像一张窗户纸,而两边却是需求的不对等——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显然萌萌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得到满足的,她现在需要的是归属感。另外,埃里克森的人生八大发展阶段中,青春期面临的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确定,那么孩子可能就会做出各种尝试并从父母和同伴的反馈中,以完成这一过程。萌萌就这样一面独自承受着成长之痛,一面还承受着学业上的压力。
第三集是一对从同一所幼儿园成长起来的好朋友,两个男孩小学共读于同一所国际小学,但是初中分别选择了公立学校和国际学校,从此走上了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哪条路是正确的,这真的不是一个线性问题,影响结局的变量太多。但是从两个孩子10年的成长历程来看,我只能说私立学校给予家长放手的空间会更多,而孩子得到的自主权也相对更多。
第四集讲的是一一的故事,也是感触最深的一个故事。人的天性之中就需要与人连接,可是2岁的一一仿佛是一个例外,她的园长李跃儿用了一个让我意外的词去形容:“高贵”,一个善于与自己独处的人确实拥有高贵的潜质。后来随着善意的引导,一一也逐渐开朗起来,但是用她自己的话说:不应该要求每个人都去外向,因为内向的人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思考和沉淀。最好的状态就是可以内向也可以外向,这样就能把两种品质中最好的部分各取一半了。我很惊叹这个13岁不到的女孩能有这么深邃的思考,甚至为去年奇葩说里面为外向内向辩论不休的成年人们感到一丝惭愧。另一个感动的点,就是一一在初二暑假回到芭学园去当义工,这是芭学园的传统。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一因为不善与孩子们交流,而与一个像极自己小时候的小男孩成为朋友,最终一一又作为男孩善意的引导者,成功的进入到团体,一一离开之前男孩还为她亲手制作了礼物。用自我救赎来形容可能有点夸张,但是芭学园可以让这种能量场超越时间的流动起来,这种坚持让人心生温暖。
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生儿育女过程中知易行难的种种问题。而孩子们,这些鲜活的个体,他们真的不是问题的制造者,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如此的不放心,我们应该做好我们该做的那些部分(当然要先搞清楚哪些是我们该做的),其他的就交给两个字:“相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