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上册一共讲述了十八个人物,一个人物一篇故事,有外科大夫、有粉刷师傅,有古玩行家,也有卖茶汤高手,还有钓鱼能人,甚至有绝盗,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泥人张”。
在天津上学时,同学曾送给我一个彩塑泥人“烤羊肉串”,一寸大小的人儿,穿着白底棕色折条的褂子,深棕色带花纹的帽子,极具新疆风格,脸色红润,弓着背,右手轻轻伸出,左手叉腰,左脚微微翘起,配上灵动的面部表情,像正在向大伙儿夸赞他的烤串有多么香辣可口似的。而他前面正有一个红色的烤羊肉串的摊位,只有人的拇指那么大,整体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泥人张"是中国传统案上雕塑的代表,也被纳入了非遗,创始人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泥人张”。
而冯骥才的这篇《泥人张》,通过一个小故事,将泥人张的干练、技术精湛、机智勇敢、沉稳内敛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鲜明深刻地反衬出海张五的狂妄自大、卑鄙无耻。
泥人张为了苦练手艺,总是去两个地方,一个是东北城角的戏院大观楼,一个是北关口的饭馆天庆馆。一天,他在天庆馆里喝酒,来了一个人称“海张五”的暴发户,作者描述道:“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海张五听见人们都在夸泥人张,很狂妄地取笑泥人张,还侮辱他。而泥人张像没有听见似的,右手端杯喝酒,眼睛只瞅着桌上的酒菜,左手摆弄泥团,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手一停,他把泥团往桌上一戳,起身结账去了。大伙一看,“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但只有核桃大小。”
更绝的是,海张五说他捏得不好,“贱卖也没人要”,结果泥人张刻了一个模子,满大街卖海张五的泥人,还在旁边写上一行字“贱卖海张五”。海张五没法子,只好高价收购泥人和模子,从此再也不敢找茬。
合上书回味了一阵,发现这组人物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人物都很有个性,尤其是有过硬的本领,他们总是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摸索成长、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即所谓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手艺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一种文化底蕴,成就了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