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的所有采访中,我觉得有两个嘉宾是精神贵族(哲学家陈嘉映和文学家白先勇),其他只能算文化精英。要理解白先生,得做很多功课。连许知远都称面对白先生自己是个野蛮人。所以我其实不太敢写白先生,但敬意为先,硬着头皮也要写一写的。为此也做了些功课以加深对片子的理解,但仍属管中窥豹,请读者见谅。
一、卓越人生成传奇
白先生出身名门,是抗日名将白崇禧之子。白先生自小体弱多病,辗转多地就医求学。青年时期便写出了不朽作品《台北人》,在五四以来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七,被誉为富有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在文坛拥有很高的地位。后旅居美国,任教于加州大学,其人生的重心从写作转向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尤以对昆曲和红楼梦的推广为最。
按照哲学家陈嘉映先生对“卓越”的诠释,白先生已是卓越无疑。然而,他却为了心中的“天下第一书”、“天下第一曲”而将本可创作出更恢弘作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伟大的“中国文艺复兴梦”中去。在他看来,曹雪芹是更为“卓越”的人,昆曲是更为“卓越”的文化,他值得为之服务一生。
一个“卓越”的人,甘心服务于另一个“卓越”的人或事,这种胸襟,古往今来,寥若晨星。如鲍叔牙之于管仲,魏征之于唐太宗,谭鑫培之于梅兰芳等。这种精神方面有极高境界的人被称为精神贵族,白先生正是。
许知远在这一集开篇就说,节目要呈现时代中个人命运的复杂性,我的理解是指解密白先生的传奇人生。我觉得白先生的人生太过厚重,非《十三邀》一集能解说清楚。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事实足矣。
二、民族情怀眷故里
白先生年近80,他完成了三个心愿:为父亲作传、完成《正本清源说红楼》、策划青春版《牡丹亭》。
白先生的父亲白崇禧,被日军敬为战神,他领导的台儿庄战役是历史的丰碑。母亲也是一位见识气度少有的奇女子。白先生自认为自己是“很难搞的人”,一般父母hold不住。但庆幸自己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感恩如山的父爱和无限包容的母爱。他和父亲交流不多,但彼此是懂的。由家及国,他对于时代和个人命运都是安然接受的。
历史的风云变幻,导致他在国内多地辗转,一生大部分时间旅居海外。在加州大学教外国人欣赏《红楼梦》,再难也要坚持,并为外国学生的一点点理解而高兴。他举例说,外国人没法理解中国赋予红色的诸多联想。我联想到,《红楼梦》书名的英文翻译多是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红色阁楼之梦)或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色宅院之梦)真是美感怠尽。有人或许质疑白先生为何不在国内教中国文化?原因不可考。但后来,当他可以常回国内时,他是非常乐意为此奔波的。
白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经典还魂,让中国文艺复兴。他坚信,让国人读懂《红楼梦》、传唱昆曲,文化传统便可以延续。我想文艺之于社会,的确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验难以言说,如我等文艺盲需要直观的启蒙教育。
比如,王全安拍的《白鹿原》播出后,贬大于褒。影评人说,电影主线变了,与原著差别大,应该改名《田小娥传》。但我感觉最大的收获是被秦腔震撼到了,剧中秦腔的滋味真的很足,读小说是没有办法体会的。
又比如,京剧是国粹,是中国的opera,而我从内心认同这一点却是一个偶然。
我看了一集关于京剧欣赏的节目,嘉宾解说加示范,讲到某个场景中一个老太君听闻儿子战死沙场的噩耗后,喊一声“我的儿啊”这个“啊”字唱了很久,其中包含了诸多的情绪,有伤心、悔恨、自豪等等,通通传递给了观众,她还讲了京剧开场亮相的欣赏要点等。这一次我顿悟了京剧的魅力,原来所有程式化的表演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从此后我也喜欢上了京剧和国外的歌剧,我也理解了那些剧迷票友们摇头晃脑的欣赏姿态真不是秀的。这其中的文艺体验与知识解读,对人的思想境界是一种升华。所以白先生策划推出了青春版《牡丹亭》,深以为然。
采访中,许知远说一定要拍俩人吃米粉的镜头,这是什么梗?我查了之后才知是白先生对桂林的故里情怀,作品中多有描绘。吃米粉的时候,围观索要白先生签名者众,许知远笑称,桂林之大已容不下一碗安静的米粉。由此联想到,曾在电视上看到过,金庸先生被抬上华山,与聂卫平在华山弈棋。他只落一子,纯属摆拍,但是极大地满足了金庸迷们的华山论剑情结。《十三邀》的这一安排,可惜初衷很好但效果不佳,意外被粉丝们搅了局了。
三、慈悲为怀乐还俗
白先生与许知远讨论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他指出五四运动在文化方面过左造成的某些失误并表示对特定时代的谅解。
他说不把文学和政治搅在一块,可以安身立命,获得艺术的成就。
他笑称晚明社会保守、政治高压,但文学给了出路,因此诞生了伟大的《牡丹亭》。
白先生坚定的认为《红楼梦》和《牡丹亭》可以复兴中国文化。推广两部伟大作品成了他的个人使命。许知远问,当理想主义面对文化断层,面对商业社会的漠视,白先生会成为堂吉柯德吗?白先生沉默了片刻。但他坚持说,这是命。
我后来查了些资料,了解到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到细说《红楼梦》,他也是受到诸多质疑的。有说他执着于《红楼梦》的“程乙本”,有说他迎合年轻人审美,不该搞所谓的昆曲创新等等。我想种种非议于白先生而言,干扰小于决心。他一生研究,面对许知远不停追问为何《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昆曲是“天下第一曲”,他那感情充沛的诠释已经让人信服他的专业性。他面对许知远的玩笑,毫不犹豫地直言愿意“出卖灵魂交换曹雪芹的才华”(浮士德法则)
而撇开同行的专业讨论或质疑,认真思考国粹推广的世俗化策略,坚定地贯彻执行个人方针。我正是从他所受到的质疑中,理解了他的慈悲。与其让传统文化中晦涩难懂的部分将年轻人隔绝在外,不如多些具有现代感的诠释让年轻人感受经典之美。有大众的业余爱好者为基础,才会有小众的专业爱好者使文化传统得以为继。
许知远说这是白先生“一个人的文艺复兴”,是逆潮流。《十三邀》这个节目不是为了偏见而见人,是为了解人,非常耐心地等待一个人陈述自我。许知远问白先生,也是问观众:白先生是唐吉柯德吗?
我想如果《十三邀》的影响力更大,如果更多人,哪怕出于猎奇,认真的听一听白先生的陈述,他就肯定不是唐吉柯德。
番外:
其实,当我看到白先生的时候,我觉得好像在哪儿见过,但一时想不起来。随着访谈的继续,我想起来了,曾经在央视的一个节目当中看到过。可是《十三邀》让我的认识格外不同,因为许知远是费了心的,他做的是深度的访谈。
白先生说,《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儒道佛可以解释中国人的一生,《红楼梦》里都有。
《红楼梦》的高明在于雅俗共赏,既有深刻的思想、复杂的结构,又能让读者觉得好看。
《红楼梦》每个场景的背后都有思想,值得反复的回味,甚至不同年龄读的感悟会不一样。
《红楼梦》是在《金瓶梅》和《牡丹亭》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文学巨著,它是顺应时代的杰作。
昆曲以最美的形式表现中文最深刻的感情,那是文化的精髓。
昆曲有辉煌的历史,受到的欢迎程度如同现在的才艺选秀节目。晚明到清朝中叶200年,昆曲独霸中国。
当真正的专家解读经典时,才会激发出你对经典的兴趣,看了这一集,我以后一定会拜读白先生的书。
本文已转载至微信。若对类似文章感兴趣,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同德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