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问题,还是水平问题

      前阵子,我开始让学生每天晚上测三次一分钟跳绳,记录三次的成绩,并将跳得最好的一次发到每个组的小群里。一是为了监督,而是为了大家互相看看别人的成绩。开始实行这个举措后,每个群里每到晚上都热闹得很,看着孩子们努力跳绳的样子,我仿佛已经看到他们中考体育加试时,跳绳已经拿了满分。

    一天晚上我早早备完了课,打开手机看到每个群的小红点,知道孩子们肯定都完成了。我随手点开一个群,“小光三次跳绳122,135,125.” “小静三次跳绳140,130,135.” 看到这样的反馈,我愣了一下,初三的学生了,居然一分钟只跳一百二三?这个样子怎么去参加考试?

      第二天上完课后,我来到了体育组,调出了他们上个学期期末的体育测试成绩,查看了这些孩子跳绳这一项测试的成绩。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只跳一百二三的孩子,上个学期的测试都在一百六七。看到这,我明白了他们晚上在家测跳绳跳得少的原因了。

    下午放学前,我在班里公布了前一天跳绳的成绩,表扬了达标的同学。然后把一些不达标的孩子的视频从微信群下载下来(当然,这些视频我做了处理,脸部都打了马赛克)放给大家看。看之前我提了两个问题:1,你觉得他们跳绳合格么?2,如果不合格,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随着一个个小视频的播放,孩子们笑了起来,可笑着笑着,他们又不笑了,有的孩子开始叹气,也有的孩子开始窃窃私语。视频播放完了以后,我从每个组找了两个孩子来回答这两个问题。大家的回答很相似。

      第一, 很明显这些同学在跳绳前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把跳绳调整到最佳位置,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一分钟有的学生能失误六七次,这么多的失误,怎么可能达标?第二,在跳的过程中能看出来这些孩子没有用尽全力,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懒散的状态。第三,能看出来这些同学不是为了提高成绩在练习,而是为了完成打卡。

    听完同学们的回答,我又问到,那这究竟是水平的问题,还是态度的问题呢?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态度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经常会以“我不会”,“我不行” 来作为不能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借口。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不会,也不是不能,而是不想。就像每天的跳绳一样 ,在期末测试中能跳一百六七,为什么每天在家里的练习就只跳一百二三呢?因为在家里总觉得只是练习,只是作业,不需要认真,只要完成就行了。其实在每一天的练习中,如果真的认真去做,一定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可如果敷衍了事,那只是浪费时间。

      我们又谈到了每天中午的一道数学题和每个单元出的英语基础知识过关的小卷。有些同学整道题空着,还有的干脆不写。问起来的话,答案就是三个字,“我不会”。我问同学们:“真的是一点都不会么?数学连一步都写不出来么?英语翻书翻了几遍都找不到么?” 孩子们沉默了。其实并不是完全不会,只是不想去思考,不愿去查证,说到底还是因为思想上的惰性。

        由此可见,很多不会做的题,并非真的不会,只是没有认真对待,所以连自己究竟是不是不会,都弄不清楚。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固定的心理暗示——我不会,我是做不出来的。因为不会所以不做,因为不做所以被批评,因为被批评所以对这个学科产生反感,因为反感所以不愿学,因为不学所以越来越差。长此以往,所谓“差生”就产生了。“差生”真的是水平问题么?未必。

      学习,最怕的就是认真对待。水平可能暂时不高,但只要用积极的态度来认真对待,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水平不是问题,态度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 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译文] 当追求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先,当进...
    然若一阅读 3,269评论 0 0
  • 一眨眼 终是抓不住夏天的尾巴 在企盼的沉寂中等待了两个季节 秋季的雾散不尽,冷冷地霜跌落了云彩的光 冬天的雪下不完...
    如是如如是阅读 2,256评论 2 2
  • Python3.5中,open()不同模式如r、r+ 、w+、w、a、a+有何不同? r 只能读r+ 可读可写 不...
    zwz_mistong阅读 2,875评论 0 0
  • 2015年最后几十天里,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了,原来我只想要一个永久的依靠罢了,如此简单,或许你也给不了我吧,...
    亦心恋阅读 1,18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