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有一部电视剧当时挺火的,叫《读心神探》,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
该剧讲述的是林保怡饰演的警探姚学琛擅于"读心",精于从肢体语言和微小细节分解案情,凭借
一个姿势、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
窥探疑凶的心理活动,从而识破谎言破案的故事。
其实,我们做家长的,有时候也要学习一点儿读心术,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一
小A,一个我心目中还不错的学生,前一天的数学作业没完成,第二天交上来我一看,和昨天一模一样——也就是说,昨天放学后,他就没有再补完当天的作业。
我很纳闷:因为听说他有一个姐姐,也在我们学校,而且颇为优秀,教过她的老师们都赞不绝口。这样的家长,怎么会不督促孩子的作业呢?
于是我就给他妈妈打了电话,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妈妈检查他的作业,一看数学作业本没在书包里,问他,他说:在学校了。而我们的习惯是当天作业完成没问题的都已上交,于是妈妈理解为:孩子的作业已经完成,按要求交了。但孩子其实是说:我的作业本没带回来。
孩子并没撒谎,我只是说:“作业本在学校了”,并没有说:我完成了,已按要求上交。你做家长的偏要理解错,怪我什么呢?
其实,做妈妈的难道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作业当天在学校写不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且据妈妈所说,也是了解孩子喜欢偷懒、投机取巧的毛病的,那么一再出现作业问题,为什么能够这么容易理解错呢?为什么没有追问下去呢?
为什么作业本没带回家,是忘了?还是故意不带?在电话沟通里,我发现妈妈其实也是有了解的,知道孩子并不是第一次这么做。那么,家长又为此做了哪些努力呢?
教育几句,提醒几句,孩子答应了,算完。
没有追究到底啊!
唉!
二
小B,一个特别有礼貌的孩子,每天早上进教室的第一件事,都是和我问好。
有一天早上一进教室就和我说,昨天在别的教室上课,把手套落在那里忘拿了。这只是一件小事,所以我没多想,就温和地说:你现在去拿吧。
谁知道孩子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完全不是平时那个谦逊有礼的样子,很执拗地说:“妈妈说,让老师去帮我拿。”
不知道你读到这一句是什么感受,也许是因为妈妈没交代清楚,也许是因为孩子表达得不清楚?
但我难免有点儿不快:天,学生经常出现上兴趣班落东西的现象,如果个个都要老师去找,那还管不管班级了?
又有点儿纳闷:家长真的会这么跟孩子说话吗?让老师帮你去拿?
于是我耐心地说:你先自己去,你取不来我再去。
他又说:妈妈说,让老师去。
拉锯了几次,这个孩子死活都不自己去,急得快要哭了的样子。我实在没法和他耗下去,班级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处理,于是叫来别的同学,让人家带他一起去。
晕,这孩子还是说:妈妈说,让老师帮我取。
我索性让那个同学自己去了,2分钟就取回来了。
后来我实在不解,找了个时间和他的妈妈电话沟通。原来他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孩子胆小,问他自己敢去吗?他说不敢(当然会说不敢,这还要问?),于是告诉他,让老师帮他去取。
我说:孩子的胆子小,不是更应该多锻炼吗?何必要多此一问呢?才一语惊醒梦中人。
家长有时候想不明白,究竟怎么做才是对孩子的发展有利,往往容易选择一条当下最便捷(说白了就是一种最“懒”的做法,家长也省心,孩子也省事)的做法。孩子胆小,家长如果要说服他自己去取,肯定要费一番功夫,要哄一哄、鼓励一下,甚至是逼一下,但是让老师帮忙,只需要家长说一句话。
其实,为什么我再三让他自己去?不过是想锻炼一下孩子的能力,可惜,这个机会错过了。
因为家长对教育的不懂、没有抓住这么好的教育时机,或者说家长的省事儿思想,使孩子的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就这么失去了。并且,孩子还给老师留下了一个不佳的印象:能力不行,难当大任。
想改变,就难喽!
三
一天早上批改学生改错的作业,看到这样一句话:(一篇下雨了,妈妈来接我的文章,问我想对妈妈说什么)
我才不想让妈妈来接我呢,我宁可被雨淋也不想让你来接我!
!!!???
这是怎么回事?(要知道,这道题是课上讲过的,一般学生都会写:谢谢你妈妈!妈妈我爱您!)
我按捺不住自己的困惑和不解,把小C叫过来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写呢?
……
你是怎么想的?
……
你妈妈看了没有?
……
她说了什么?
……
我以为学生是怕我批评他,特意解释:我不是要批评你,就是想知道你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支吾了半天,终于开口了。
我又重新开始问:
你妈妈看了吗?
看了。
她说什么?
说不好。
然后呢?
他摇摇头,“我开始不是这样写的。”
你写的什么?
好妈妈。我妈妈说不好,让我重写,写满一行。
你妈妈说不好,那教你了么?
摇摇头,“我不会写。”
你妈妈批评你了,是吗?
嗯。
批评你什么?
……
说你这么笨,总写不对,是吗?我大胆猜测。
嗯。这孩子满脸的委屈和困惑,我猜也是,孩子肯定会想:我怎么笨了?怎么写不对了?应该怎么写啊,你又不教我。
你挺生气的,所以就写,宁可被雨淋,也不让妈妈来接你,是吗?
嗯。
你写完这句,你妈妈看了吗?
嗯。
她说什么?
还说不好。
然后呢?
……
怪不得呢!
四
小A不是第一次写不完课堂作业,也不是第一次不把物品带回家了,他的那句回答“作业本在学校了”,藏着自己的小“心机”:我作业没写完,但是我不带回家,就不用被家长批评,也不用写了(小孩子通常是只看眼前的,想不到写不完第二天还是要写的)。但是我不能说“忘带了”,不然你们也会批评我,所以就含含糊糊,打个擦边球。
小B天性胆子小,妈妈问“你能自己去吗?”当然赶紧回答“不”。如果妈妈明白孩子的心思,又能多想一想,根本不用问这句话,而是应该用鼓励法、激将法:你先试试自己取,或者找个同学陪你一起去,如果取回来了,既不用麻烦老师,又能让妈妈刮目相看!你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小C就更委屈,我写“好妈妈”你说不对、不好,那我就写你不好喽。其实写“好妈妈”,因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不对,只需要补充一下:你真是我的好妈妈,就可以了。可是妈妈不懂,只知道随口批评孩子,随便提要求——写满一行,只因为练习册上印刷了2条线,就提这样的要求,孩子就只能凑字数。
当孩子第二次写完之后,妈妈也看了,觉得不妥,但是为了自己省事儿(?),或者自己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引导,就听之任之了。但其实让别人看到这样的句子,看到孩子对自己的感情,会不会有点儿尴尬呢?
孩子有孩子的小心思,做家长的,如果对孩子的陪伴时间和心思不够,就不可能对孩子了如指掌,那又怎么能猜到孩子的心思呢?
猜不到孩子的心思,就更难引导、教育,让孩子听你的话咯!
难怪孩子会反驳:
我凭什么要听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