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衡量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成功的指标
岁月似一掬清水,无论平摊还是紧握在手掌,总会有一点一滴从指缝中流逝.—宫崎骏《岁月的童话》。
哦,跑题了。其实我要说的是年关又至,我们熟悉的销售SUSAN,营运TOM,财务ROSE,物流JERRY等一大帮OFFICE LADY和OFFICE GENTLEMAN又要开始准备年终总结了,或主动,或被动。当然,被动居多。
但凡公司的年终总结(国企,央企未曾接触,故不在此列),不外乎包含如下三大板块:
* 今年的业绩 (指标及达成情况)
* 今年遇到的主要问题
* 来年的主要工作方向(或计划)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数”不同。所有的总结,都离不开业绩的评估,也可以说是绩效评估。而通常业绩评估也包括公司活动的各个方面:
* 安全
* 财务
* 市场(或销售)
* 营运
* 产品设计(适用于有品牌追求的公司)
* 社会效益(适用于有格调的公司)
* 劳资关系(同样,适用于有追求的公司)
……
每一个区域,细分的指标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当然,我今天的话题也不是关于业绩评估或绩效考核。
简而言之,我今天想说的是,如何衡量质量管理的成功与失败。
所谓衡量,就是定义质量管理存在的价值和期望。换而言之,没有价值或期望的活动都不应该在公司的活动中出现。
而如何评价质量管理的业绩,虽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但到目前为止公司通常是通过评估质量目标(指标)的达成情况来做出或客观或不尽客观的结论。
谈及质量指标,相信但凡在工厂呆过的人都对下列指标不会陌生,
* 顾客投诉次数
* 顾客索赔金额
* 发货不良率(或PPM)
* 制程(产线)不良率
* 制程(产线)报废率
* 产品返工率
* 制程(产线)直通率FTQ
* 供应商交货不良率(PPM)
* 异常及时响应率
* 检验及时完成率
* 客户满意度
* 校准及时完成率
* 异常次数
* 检验出错率
……
很多,数不胜数,不胜枚举,然并卵,这些指标并没有使大部分的公司成功,起码在质量上是如此。
首先,指标太多。
想同时追两只兔子的人难免一无所获。
曾经跟一美国工程师沟通图纸上的关键尺寸问题,傲慢的美国工程师说“每必要标注,所有的尺寸都是关键尺寸”,而我当时的回答是“所有的都是,就意味着所有的都不是”,举座皆惊,然后哑然,最终还是以老美在图纸上标注3处关键尺寸告终。
同理,对于质量管理而言,指标太多就意味着没有发现真正对质量有贡献/影响的指标。
如前一篇文章说过,真理只有一个,反之却变幻莫测。这就是说我们很可能开始就在质量追求的道路上没有找对方向,然后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要么南辕北辙,要么擦肩而过,求锤得锤,也时常让人无语。
同时,指标太多也意味着管理层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力的分散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资源没有分配到该去的地方,也就是好钢没有用到刀刃上。而管理层注意力的分散也直接影响员工的质量及质量管理的认识,要么有偏差,要么让人无所适从。
其次,有些指标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这些首尾乖互,自为矛盾的指标更是阻碍人们将事情做对的藩篱。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准时交货率和质量合格率之间的冲突。
如果一个生产单位既要保证准时交货率和质量合格率,那二者有冲突时生产单位会作何决策,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这两个指标中哪个通常对于生产部门“利益更大”,毋容置疑,准时交货率首当其中。为什么?质量出现问题首先有质量部门背锅呀!
当然各位也会问,生产部门不可能不追求“准时交货率”呀?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看法是将“准时交货率”作为生产部门的衡量指标,而将“质量”这个要求不作为其考核指标(回到上一篇文章,质量是关于一种基本伦理),而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也就是说基本工作要求都不能满足,那其他的指标都没有讨论的意义。
公司存在的基本意义应该在于盈利(那些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公司不在此列),说白了,就是要赚钱。所以关于公司的活动中,但凡想不清楚的,就往钱方面想。
同样,关于质量业绩的衡量,也完全可以用最古老且最受人关注的失误—冷酷无情的金钱—来加以衡量。在质量管理的专业术语中,叫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应该是衡量质量管理绩效中最为重要的指标(本来想说唯一的, 但后来认识到客户满意也是极为重要的)。
质量业绩就是是用质量成本来衡量的。质量成本就是不符合要求所照成的浪费,也就是把事情做错所造成的成本,而这些事情做错后会包括赔偿,报废,返工,修理,多次售后服务,检测,以及其他活动,而所有的活动都会导致巨额的成本,
并且,尤为可怕的是,很多公司对这些成本甚至没有明确的会计账目。劣质的质量管理正在吞噬公司的巨额利润,而管理者竟然一无所知。
而这一切都是由于工作没有符合要求所引起的。
公司的所有运营活动都是要花钱的,所以用钱来衡量质量管理的成就或不足是最为直接,通俗,有效的管理语言。既与公司兴衰息息相关,也最容易抓住管理者的痛点,同时从上之下在公司内部在质量方面会使用同一种语言,形成同一个焦点。
现在的事实是销售成本每年都涨得比售价要快,这意味着,你必须降低成本,以便获得利润。而降低成本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缺陷预防,也就是按要求将事情一次性做对。
普通公司可以花掉营业额的15%-20%, 而质量管理良好的公司,可以只花营业额的2.5%。
另一个衡量质量管理的指标是客户满意。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更愿意将客户满意归纳到质量成本的范畴中。毕竟任何客户不满意都会导致金钱上的损失,但后来也意识到客户的满意(或不满意)有时并不能从短期的金钱收益中感知,也就是说客户满意与否更多跟顾客忠诚度有关,有时影响到的更多的可能是长期的经济或财务收益,而不是抬眼可见的一时之的得失。
所以在此我更愿将客户满意作为一个单独的衡量指标。
“上下同欲者胜”(语出《孙子兵法》),古来攻城拔寨如此,质量也应如斯,古人诚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