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这一点必须事先强调一下。
认可欲求的危险: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奖罚教育的影响。
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收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奖罚式的教育。在奖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是先有了希望获得表扬这个目的,所以才去捡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够得到任何人的表扬,那就会很愤慨或者是下决心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我们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其实,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你就活在自己的人生中。要说为谁而活着,那当然是为自己。假如你不为自己而活的话,那谁会为你而活呢?我们最终还是为自己活着。没理由不可以这样想。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一定要记住,假如说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作为父母肯定会干涉、逼孩子学习,但如果我们是这个孩子,我们会欣然接受,并且毫无压力吗?并不会。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分离之后怎么做呢?
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仅此而已。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怎么辨别这是谁的课题?
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分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觉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某个国家有这么一句谚语: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对别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这个要求。倘若无视本人的医院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
哪怕是亲子关系,更应该进行分离课题,我们只需要做到鼓励和引导,结果由他自己决定。
你决定信任别人是你的课题,别人是否对得起你的信任是别人的课题。“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干涉甚至负担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这就是最具体的方法:
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能够理解并实践课题分离原则的话,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自由。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那课题分离会不会是肆意践踏对方的好意呢?这样认为其实是一种受“回报”思想束缚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为我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
这其实并非是不辜负好意,而仅仅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我们所认为的羁绊本质上其实是回报思想。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的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但是,有些情况下不进行课题分离而是干涉别人的课题会更加容易。
所以,很难有人做到。
未来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分离课题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我们都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求和冲动。近代哲学巨人康德把这种欲望称作“倾向性”。
也就是本能性的欲望、冲动性的欲望。那么,按照这种“倾向性”,也就是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 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是不是“自由”呢?
绝对不是,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落。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
就像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那样,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都在追求从人际关系中解放出来的自由。但是,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之类的事情根本不可能。想到这里自然就能明白何谓自由了吧。
也就是说“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是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的确,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结论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