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好好学习》第一章,这一章通过介绍认知深度,提高学习的层次深入浅出讲述了什么是临界知识以及临界知识的重要性。还以李叫兽和“斜杆”青年进行举例,环环相扣,逐层推进,语言组织看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无奈讲述的道理真的是太稀缺了,有时明白,有时又感觉很不明白。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一位前辈说过的一句话,“做事情,明白事情后面的意义更重要”,这“背后的意义”是否就是所谓的临界知识呢?有时我们遇到事情真的没有仔细去思考“后面的意义”,更深沉的意义。就像自己这5天所遇到的消极情绪的问题。因为加入了读书营,在看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以后,我立马开始了长时间的阅读。早上很早起来看书,有时中午休息一下,有三天居然是午休也没有,一直看书八九个小时。取消了所有的活动,每天只是看书,从早到晚,最希望的就是看完一本书,把它记录下来统计阅读数量的时候……可是连续坚持了8天下来,我承受不住了。开始逃避看书,不想看书,连续5天我关于学习的事一件都不想做,又回到以前追剧的状态。我很怕自己又回到以前,这不是我想要的呀!我加入读书营就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呀!如果一下就回到解放前,那我如何面对当初入营时立下的誓言呢?可是在这个时候我不能去深入思考,如果我当时学习了临界知识的话,我可以去分析一下自己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但是当时不会,因为没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只是活在表面上。如果我能分析一下自己一定是时间管理出了问题,而且以自己以前一月才看一本书的状态实在不适合一下提高到这样的强度,那也许我会很快的调整,不会焦虑5天。
世面上能接触到临界知识的地方确实太少,就像我是一位老师能带给孩子这样的认知更是少的可怜。而临界知识却是一个思维的方式,如果我们能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们养成这样去思考问题的习惯那不是一劳永逸吗?记得在我的课堂上,曾经让孩子根据数的特点,去找出他们背后的规律,但是唯有一位孩子能够回答出来,这说明家长老师对这个的了解是微乎其微的。希望自己能在后面的学习跟上以后,能更好的引发孩子的思维。
第一章的最后提到,人的一生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这个提法比较打破我的认知。以前觉得只要学习了知识就好吧!只要在看书就是更好吧!可是他所说的“一个人要活成一支队伍”,用“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确实是对我思维的打破,期待继续看下去,提高自己的认知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