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逢国庆,感觉节日的氛围更浓。我们开车来到老家,和父母相聚,和家人们团圆。到了村口,车辆减慢了速度,不时看到一些熟人,爱人摇下车窗玻璃热情打招呼,越离家近,熟人越多,前面有几个老人在墙根底下坐着聊天,我示意爱人停车,我下车和他们打招呼,大家都热情地回应着。我每月都回家来,遇上不同的老乡亲们,那份乡土的气息一直让我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那种家乡独有的味道。
回家路上刚刚听完樊登读书会的《乡土中国》,费孝通的这本书令人深思,印象特别深的是对差序格局的比喻: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P.032
我感觉以我的家为中心,住的越近,人们的熟悉程度就越高,往来越多,老娘的几个老友经常在我家的台阶上坐着晒太阳聊天,天冷了,时常聚在邻居家一起聊天、或者玩那种长条纸牌,原来输一次0.1元,后来长了点,老娘说经常下午玩2小时,最多输2元多,她们一辈子务农,那个年代的她们有的不认识几个字。我看着她们老有所陪,老有所乐,也为她们高兴。不像城里,同一单元甚至同一楼层的人可能都不认识或者不打招呼,更不用说串门了。
回到家,老爸老娘已经准备好鱼、排骨,还有月饼和各种自家种的菜,等我们回家。弟媳和妹妹来做主厨,于是两个大铁锅开始分别炖鱼和排骨。孙男娣女们在院内屋外各自忙碌着,孩子们聚在一起嬉戏玩耍。我每次到家也习惯性的看看有什么变化,尤其是老爸种的各种蔬菜,有时还登梯子上到房顶望远,摘那些爬到小房顶上的丝瓜、冬瓜、南瓜、豆角等。老爸从小务农,勤劳能干,房前屋后能种菜、种树的地方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我从房顶下来,顺手摘几根黄瓜,拔几颗生菜和大葱,准备中午蘸酱吃。可以想象,大人小孩十几口人一起吃午饭的情景有多热闹。
每月的家庭聚会都和今天过节日差不多。我想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时光的吸引力。我离开家乡虽然已有30多年,感觉自己像风筝一样,不管飞多高、飞多远,总有一颗线牵绕在风筝轮上——生我养我的家,那份带有乡土气息的家,那个有温度的家。
《乡土中国》中讲到,中国人总会讲人伦,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那么,家是否也从近到远泛起一层层荡开的同心圆波纹呢?从时间上和空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