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晚上,听了凉水井中学李静老师的分享――《班级管理中的“精准扶贫”》,我对这个年轻教师产生了敬佩之情。
她做课的题目是《小兵也有将军梦》,她本来是一个小兵,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现在已经是一个将军了。她在凉水井这个优秀的集体中实现了快速成长。我对她的学习经历非常感兴趣。
她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来学习。请当地名师指导她的课堂;利用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如爱米教学平台,互加美丽乡村等;加入很多学习社群;关注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醒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李静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浏览她关注的几十个公众号,天天如此,每天阅读大量的优秀文章;学习同事的成功经验等等,就在这样的不断学习中她实现了从小兵到将军的飞跃式发展。
八小时之内决定现在,八小时之外决定未来。有什么样的想法,过什么样的生活。有学习才有选择权。李静老师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硬是让一群基础很差的孩子开口说话,动手操作,喜欢分享,进而实现成绩的提高。实现了“精准脱贫”。
有人戏言,人生有两大悲哀:结婚之后不再恋爱,毕业以后不再学习。好像严肃的问题被我戏谑了。恋爱且不谈,就单谈谈学习吧。
余秋雨上初中时,为了能看到更多的书,他常常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青年宫图书馆看半个小时书,然后再步行一个多小时回家。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就是这样一段读书学习的经历让他走进来历史,为他日后成为一带文学巨匠奠定了基础。读他的书总能感受到深深的文化底蕴,这与他不断读书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当今社会知识以指数形式增长,如果不学习 我们不但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还将面临着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所以,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
我们敬爱的于永正老师生前写过一篇文章《假如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在文中他感慨时光若能倒流,他想再教一届学生,一直教到六年级,他将把自己相对成熟的教育理念奉献给学生!于老师口中的“成熟”,讲的是如何摒弃我们仍然存在的陋习,用正确的教育理念面对我们的学生。
于老已年过七旬,尚在思索教育的理念,我们这些姑且还站在讲台前的人又怎能无动于衷?于老在文章中说到,如果让他再带一届学生,他一定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尊重每一位学生,为犯了错误的学生搬椅、倒水;不会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当导师,不当教师。于老师提到的这四点,大家做到了吗?反正我是没有做到。我们急需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我们还需要学习各种教育技能。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班干部,如何培养小老师,如何开班会,如何教学生读书,如何在课堂上实现“精准扶贫”,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基本知识结构。我们必须掌握新的学习工具,我们无法逃避信息时代。
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学习各种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高度融合。凉水井中学已经打造了智慧课堂,学生每人一个平板,老师可以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实现迅速反馈,进而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一根网线学生就可以享受网络上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所有这一切,如果你不懂信息技术将难以实现。
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地位被彻底打破。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机会。这一事实促使我们对于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
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
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能够存活,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物种才能生存下去。知识性的教学将会被互联网所替代,教师业务重心将发生转移。
作为一个生活在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看似对我们的工作并没有多大帮助的知识,比如学习插画,学习舞蹈,学习瑜伽,学习烹饪,学习走台步……这些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一个持续不断学习的人,唯有学习和实践方能实现从小兵到将军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