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购买了《和波波羊一起学思维导图》这门课程,其中第二章第二节的如何读懂一张思维导图课,为我们展示了上面这张图,让我一下子记住了端午节的3个由来以及与它相关的各种习俗。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小的时候,对各种中国的节日都分不清楚,只知道春节晚上吃团圆饭;中秋节我们一般叫它“月饼节”,而清明节这个记忆深刻,因为学校每到这个节日都会举行扫墓等活动,因此也就记住了,但是“端午节”,我一直对它的印象不是很深,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只知道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按下面按照5步法带您读懂这张图,让你与“端午节”亲密接触一下吧!
一、 读懂中心主题——“端午节”
按照“波波羊”大叔教我的方法,首先看到了大大的荷叶里面的粽子,因此这幅图的主题,主题:“棕香”,直接就将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事物“粽子”作为”端午节”的思维导图主题,让人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这张图的中心思想,且还能够加强我们记忆。
主分支阅读方法是从右上角开始,沿着顺时针方向,读懂所有主分支上的关键词,并读懂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张图的顺序是:“简介”、“起源”、“习俗”、“粽子”,这四个分支是并列结构关系。
<1>读懂主分支“简介”的子分支——时间、简称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是仲夏的季节,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仲夏登高,顺阳在上,故五月初五业被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2>读第二子分支“起源”下面的子分支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3)读“简介”第三子分支——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嫦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2) 读“习俗”第二分支——饮雄黄酒,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3) 读“习俗”第二分支——挂艾叶、菖蒲,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将 挂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4>读第四主分支“粽子”下面的子分支——“南派”、“北派”
粽子是一种粽叶包裹糯米蒸煮食品,起自南方古百越俚人时代,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自古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的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四、 端午节导图总体回顾,加强记忆。
最后一步总体回顾最重要,目的是让大家对记住导图上面的内容,加强记忆,如果将来不记得了,还可以再将导图拿出来回顾一下,希望看到这里的小伙伴收藏此导图,明年过端午节时还可以再拿出来读一读图,看看自己记住了吗?
回顾如下图,我对起源比较感兴趣,我除了“屈原”以外还记住了“曹娥”、“伍子胥”的故事。大家呢?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谈谈你的想法。
因为是纪念逝去人的节日,因此我们还是要“祝福大家端午节安康!”
祝大家生活有热情,我是小归,大隐隐于市,小归归于心,把我学会的内容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共同进步,一起轻轻松松读书,嘻嘻哈哈思考!
网易云课堂和波波羊大叔画思维导图课程,已经开始持续优惠了,请感兴趣同学抓紧时间购买吧,我们6月的目标:500人购买“21天思维导图训练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