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西游记·华沙老城,华丽与沉重的复制

      初识华沙,是在郊外的维拉努夫宫,波兰国王约翰三世、奥古斯特二世的居所。宫殿建于十七世纪末,华丽的巴洛克风格,辉煌的金色、翡翠般的绿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尊贵典雅。


      维拉努夫宫有一个漂亮的花园,据说是仿照凡尔赛宫花园建造的,非常漂亮,雕塑、吹螺号的喷水池等典雅精致。

维拉努夫宫花园


维拉努夫宫花园

      维拉努夫宫是波兰最早的公共博物馆之一,早在1805年,维拉努夫宫的一部分就开辟为博物馆,展出王公贵族的陈设和欧洲各地的绘画和其他艺术珍品(下图)。





      华沙有历史意义的景点非常多。

      中心最高的建筑之一是文化科学宫,楼高237米,楼顶有观景平台。这座苏式建筑是上世纪50年代初由莫斯科顶级设计师率3000多名苏联工人建造,是“斯大林送给波兰人民的礼物”,当然,费用由波兰出。

      在夕阳的余晖里,文化科学宫更显峻拔。这种式样的建筑,我们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见过,北京、上海也有,能让你想起很多旧事。

文化科学宫

      欧盟各国首都的规模,华沙排第九,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我们的时间都给了寂静的老城。

      欧洲的老城见了不少,咋一看,华沙老城不抢眼。它的建筑没有克拉科夫的堂皇,没有格但斯克的阔大,更没有罗马的古老。但走过一程,还是发现其特有的底气,这底气叫“浴火重生”。

      斯塔西茨宫是第一批“重生”的建筑,现在是波兰科学院。

      其实,斯塔西茨宫被改建了好几次:它始建于1620年,在十九世纪上半改建成新古典主义晚期风格。在俄罗斯统治期间,斯塔西茨宫被改建成拜占庭风格的建筑。1918年波兰恢复独立后,斯塔西茨宫再次改建,恢复了之前的新古典主义外观。二战期间,斯塔西茨宫被毁,重建于1946年至1950年。楼前广场上矗立着哥白尼青铜像,雕像前地面用大理石铺成了哥白尼“日心说”图案。



      第一批“重生”的建筑还包括波兰科学院斜对面的圣十字教堂。这是华沙最著名的巴洛克式教堂,建于1682年至1757。我们到访时,正赶上教堂在整修,我们无缘得进。

      圣十字教堂里葬有钢琴家肖邦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莱蒙特的心脏。肖邦的心脏放在教堂中央的一根立柱下面,立柱上方镌刻着一行波兰文,中文的大意是“心,永远在最珍爱的地方”。波兰风俗,人死后如果身体不能回故乡,至少心脏应该在国土上。肖邦的心脏从逝世地法国送回华沙,保存在圣十字教堂。二战中德国空袭,汽油弹落在了教堂内,12位神职人员几乎同时冲向存放心脏的盒子,结果7人永远倒了下去。1946年教堂重建,肖邦的心脏被安放到原处。

      华沙人民的勇敢与不屈,让人肃然起敬。

      二战中,很多大城市被法西斯占领,苏联的基辅(现属乌克兰)和明斯克(现属白俄罗斯)、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丹麦的哥本哈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捷克的布拉格、法国的巴黎、菲律宾的马尼拉、中国的上海武汉南京北平……有哪个城市在抵抗组织领导下发动了几十万人参加的大起义?只有华沙!

    1944年,波兰救国军发动华沙大起义,遭到德军残酷镇压,当时盟军鞭长莫及、苏军隔岸观火,起义军孤军奋战,坚持了63天,数十万市民惨遭屠戮,华沙血流成河。(电影《浴血华沙》,也译《华沙1944》,描述华沙大起义的悲壮)。

      起义激怒了希特勒,他下令德军工兵挨栋依次爆破,市区85%以上的建筑被炸毁,留下一片危房和焦土。

      为纪念这一悲壮的起义,华沙修建了起义纪念馆、筑起起义纪念碑,在起义60周年的2004年落成。纪念碑有两座立体雕塑,背景是一排方柱,主题为几组黑色和深褐色的起义者的铜雕,极具震撼力。




      二战后,波兰决定让华沙老城“浴火重生”。

      在二战爆发前,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就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战争爆发后,他们把这些资料全藏到山洞里,为战后重建做准备。房屋街道虽然被毁了,但华沙的资料保存了下来,还有一些名画也成为了重建的参考。

      我们在老城里慢慢走,一路了解一幢幢大房子的故事。

      巨大的华沙王宫城堡始建于十三世纪末玛佐夫舍公国时期,最初为木结构城堡,后改建为石质建筑,曾作为玛佐夫舍大公府邸。1596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瓦萨三世将王室和中央政府由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华沙作为首都的历史自此始。 随后,王宫不断扩建,十八世纪时增加了参议院众议院大厅和国王大厅,甚至还有歌剧院。1944年,王宫城堡被德军炸毁。1971年按原图纸启动重建,直至1984年9月1日,即二战爆发45周年那天,王宫修复竣工仪式隆重举行。

      王宫外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高高的纪念柱,是为纪念齐格蒙特·瓦萨三世而立。




      波兰军人教堂(波兰军队大教堂)也是重建的。它始建于十七至十八世纪之间,在华沙大起义时被德军摧毁,1946年至1960年间重建,目前波兰军队大多数军事宗教庆祝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教堂内的墙上,刻有“卡廷惨案”所有遇难者的名字。

      华沙是欧洲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地,这个地方就是华沙最古老的圣约翰大教堂,始建于十五世纪。1791年,欧洲第一部、世界第二部宪法《五三宪法》在此颁布。二战中,圣约翰教堂也被夷为平地,1966年重建。一般而言,哥特式教堂外观的色彩大都低调,但圣约翰教堂的大门却用鲜艳的红砖砌成。


      在二战中被毁,战后按原貌重建的还有居里夫人故居。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第一位两获诺贝尔奖且是唯一分获化学奖和物理学奖的人,她的故居在老城区弗拉塔街16号,1867年,她出生在这座房子里。故居是一栋巴洛克风格的三层建筑,外墙以咖啡色与粉色为主,入口处镶嵌青铜牌标识其历史地位。 1967年,居里夫人诞生100周年,故居扩建为博物馆。


      老城中,人气最旺的是美人鱼广场,广场正中有一座美人鱼雕像——华沙的守护神。雕像建于1855年,虽历经战火却完好无损。美人鱼左手持盾、右手持剑,柔美中透着坚毅和勇敢。



      从老城广场顺着街道往西北方向走,一座红砖构防御塔楼矗立在前方,这就是巴巴坎城堡(要塞)。城堡建于1548年,塔楼与城墙相连,城门外有一道护城河和吊桥,原本是一组规模不小的防御型建筑,二战期间损毁严重,战后修旧如旧。






      波兰国家图书馆的建筑不算高大,原名克拉辛斯基宫,是克拉辛斯基家族宫殿。这座巴罗克式建筑建于1677年,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焚烧了大量艺术品,但宫殿主体结构得以保留,属万幸。


      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冷战时期,我们的主要敌人是苏联。当时的报纸经常报道“华沙条约组织对西方虎视眈眈”、“华约的坦克对北约有压倒性优势”等等,我国领导人鼓励西方对华约强硬起来。我那时十几岁,对这些印象很深。这次在华沙老城,终于得见华约的诞生地——拉兹维夫宫。

      拉兹维夫宫现在是波兰总统的官邸(总统府)。它始建于1643年,原是贵族拉兹维夫家族的私邸,十九世纪起成为政府建筑。导游介绍,1955年《华沙条约》在此签署。院内有波兰历史上战功卓著的将领约泽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亲王(1763-1813),的骑马雕像。

      华沙的天空阴晴不定,因为波兰在波罗的海东岸,即便是晴天,云也很多,云卷云舒是常态。

      一路走来,各种风格的建筑目不暇接,有历经战火保存下来的,更多的是战后重建的。华沙老城从废墟里再现,既是血与火的故事,也是重塑辉煌的起点。














      在战争中,华沙古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战后,华沙古城按原样重建,重建或修复的战前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竟多达900余座,几乎都保持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

      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华沙是特例,于1980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描述华沙的重建:华沙的重生是十三~二十世纪建筑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

      回望华沙,对“浴火重生”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华丽的复制背后,是多么沉重的历史,“重生”,是经历了“浴火”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